记者走访“青爱小屋” 感受艾滋病防治教育新模式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全文):今年是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也就是青爱工程,实施十周年。十年来,青爱工程以各地建立的“青爱小屋”为依托,不断探索艾滋病防治教育和性健康教育常规模式,取得显著成效。近日,记者走进四川成都、云南省德宏州的青爱小屋,感受艾滋病防治教育的模式以及成果。
“艾滋病毒它攻击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那么艾滋病在外面中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那?当前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呈现出了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性传播已经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而且男男同性传播上升明显。”在四川成都龙泉第七中学的青爱小屋防艾课堂上,陈红老师正在为学生普及艾滋病知识。30多个同学与老师频频互动,气氛显得格外活跃。
老师:现在哪一组愿意来说一下?
同学:不吸毒、不共用针管、不共用生活用品。
同学:不共用针具、不纹身。
同学: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刷,因为剃须刀有的时候可以能会剃出血,如果共用的话可能会传染艾滋病。
老师:(回答的)非常不错。
同学:不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
老师:那么什么是相对安全的性行为?
同学:戴安全套。
老师;让我们大家给他掌声。
青爱工程是以青少年防艾教育、性健康教育等为内容的公益事业,2006年由中国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共同发起,青爱教育主要是依托“青爱小屋”开展,2009年11月,青爱工程全国首家基地在成都大学落户。在成都、绵竹、都江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达州、雅安、自贡等地共援建了青爱小屋194所。成都龙泉中学的青爱小屋是其中之一。陈红老师介绍说,通过青爱小屋的课程,更多的学生能学习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让学生)认识艾滋,学了这个以后,他就会知道艾滋病是什么引起的?对人体的危害是什么?传播途径?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以及对这个群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们不能去歧视他们,通过学习知道我们跟艾滋病感染者的一般接触是安全。这个前提下学生们非常的愿意通过自己去关爱他们,当然也有了技能的提升,知道怎么样做保护,避免学生因为无知,而引发的不好的后果。”
据统计,从2011年到2015年,中国15-24岁人群的检出率大约以13%的比例增加。2014年全国报告15-24岁的感染人群在15393例,在这个年龄的青年学生,上升幅度则更加显著,2014年报告15-24岁学生感染者2552例,2015年1-10月则为2662例,比2014年同期增加27.8%。青少年中的艾滋病感染者在增加。在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苟萍看来,对于预防艾滋病教育从学生开始十分必要,“对于预防艾滋病教育来讲,以前做的都做对艾滋病人做,而对那些没有患上艾滋病的人,他们会觉得这些离他们很远,而且每从学生开始,懂得安全性的重要性,其实到了他们成年真正有性行为的时候,他们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保护他人,这对于预防艾滋不就是水到渠成了。”
十年来,青爱工程不断探索艾滋病防治教育和性健康教育常规模式。至今,“青爱小屋”已在全国21个省、 直辖市和自治区的48个地区的681所学校“开花结果”,并建立起11家省市级青爱基地和9家工作站。各地青爱小屋所开展的防艾、性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教学活动,累计影响逾千万人次的学生、家长,培训性健康教育师资数千人次,救助受艾滋病影响的特困儿童、青少年21876人。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办公室主任张银俊表示:“青爱工程的目标是‘万间小屋 万方福田’,青爱的发展,特别是在青少年的培养目标上,从最初的技术型培养,到最终的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把目标定在让青少年不感染艾滋病,而且是进一步的学会如何做人,用人间大爱去实现终结艾滋病的人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