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转专业为何这样难?
2013年,武汉市新洲一中的邹英杰考上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和技术专业,两年后,因对专业不感兴趣,他毅然选择退学。今年,邹英杰再次踏入高考考场,顺利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无独有偶,邹英杰复读时的同班同学王琛琪,2015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因感觉自己不适合学医而选择退学复读。今年高考,王琛琪再次考入北京大学,准备就读数学或信科专业。(6月28日《楚天金报》)
学霸就是这样任性,仅仅因为专业问题就毅然从名校退学;学霸就是学霸,从头再来照样能顺利考上名校,让人不服不行。尽管人们对学霸复读持有不同的看法,但这毕竟是他们的权利,而且风险自担,旁观者不必过多置喙。
从名校退学复读再考名校,让人觉得可惜的是大好青春时光被浪费。譬如邹英杰,如果他不退学,再过一年就该大学毕业了。如果大学生可以自由转专业,就不必选择复读,就不会浪费青春时光。遗憾的是,在很多高校,转专业是一件比拼高考更难的事情。为了换个专业,似乎没有比退学复读再考更好的途径。除了邹英杰和王琛琪,近年来类似的新闻报道至少还有:清华大学大三学生江焕波因为一直没有进入心仪的专业学习而被迫退学复读;武汉市一名女生更是将母校告上法庭,原因是未能顺利转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站在高校的角度,不允许学生自由转专业,说起来也有不少理由:比如某个专业教学力量有限,如果学生一窝蜂转过来,学校难以应付;比如有的学生转专业可能是一时冲动,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些理由看上去有其道理,但更大的道理在于,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因材施教。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反之,逼着学生读他们不喜欢、不擅长的专业,对学生来说是痛苦的事情,对高校来说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则意味着人才的损失。相较于“多培养人才”这个大道理、大目标,高校的种种理由恐怕很难站得住脚——某个专业的教学力量有限,可以想方设法增强;有些学生转专业不理智,可以多加教育和引导。
据报道,在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在校大学生转专业相当自由,只要简单申请便可获准。这样做的确给高校教学管理增加了麻烦,但却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并在“兴趣老师”的带领下学有所长。人家的高等教育水平为何那么高,为什么能够人才辈出,这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说到底,是否允许大学生较为自由地转专业,考验着高校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管理为本”,是为了真正多出人才还是仅仅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逐步降低了大学生转专业的门槛,个别学校甚至接近“零门槛”。如中国科技大学规定,本科生入学后至少有3次自主选专业的机会,同时,学生即使未转专业,只要修满另一个专业的学分,也可授予该专业的学位证书。中科大这样做,没见出什么乱子,中科大能做到的,其他高校难道做不了吗?!(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