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著名大学40人被确诊抑郁症”:“狼”真的来了!
7月,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即将奋身投入新角色,在离别的喧闹声中,有这么一群人站在角落一直沉默,这是高校中不断增多的抑郁症患者,他们正经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孤独与隔离。写完毕业论文,找份像样的工作,对此刻的他来说,着实艰难。北青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京一所著名重点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成。智识高、求胜心强的大学生,已然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7月4日北京青年报)
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抑郁障碍症,以长时间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情绪的消沉,可以从初期的闷闷不乐到严重时候的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少数人甚至会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作为一种在精神和心理上带给患者巨大创伤的疾病,抑郁症已经从早期不为人所知到现在被大众所广为了解,因为我们不仅仅能从身边的所认识的朋友圈中得知某人得了抑郁症不能工作,甚至我们会从时不时网上的官员自杀新闻中得知,该官员患抑郁症多年,最后因为疾患缠身,不堪其苦,自杀以求解脱……
科学发展到今天,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其实也很明确,一个是性格原因,比如天生的抑郁性格,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竞争压力大,某些人会因为一些应激性的事件刺激而诱发抑郁症,而后者往往是大多数抑郁症病人发病的根本原因,但是大学生人群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多少还是让人有点惊诧。
按理说,大学生作为高知人群,无论是在学识修养、知识储备以及自我调节能力方面,都要比其他社会人群更具备优势,但为什么这样一个高知群体会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呢?
这其实还是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竞争环境有关系。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在当下是一个社会老大难问题,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00多万人,又创历史新高,而真正能称得上是好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和少部分效益好、管理规范的民企、外企所需的岗位,和740多万毕业生数量相比,可谓是少之又少,既然是僧多粥少,那么竞争激烈就不可避免,在强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少数完美人格的大学生必然会对自己提出更高远的目标要求,但不可否认,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当期待的目标和现实差距过大时,心理失衡以及懊恼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各种轻度或者重度抑郁症状的出现,而当这些症状得不到及时的干预时,发展成为重度抑郁症甚至以自杀来解脱也就是必然了。
所以,我们经常会在大学生毕业季看到类似“毕业论文不过关,某某学校研究生跳楼自杀”的新闻,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杀的大学生想不开,论文和毕业证再怎么重要,也没有生命的价值重要,但是如果这个自杀者是长期重度抑郁症病人,论文不过关,很可能就会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对这些抑郁症病人进行及时的干预和救治,就显得尤为必要。
让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大学在校内学生心理干预机制的建立上,还刚刚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各个高校也有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引导机构,但是人员不专业以及日常工作机制不完备的情况还大量存在,抑郁症因为具有隐蔽性,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患抑郁症的病人并不愿意接受校方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甚至不愿意将自己患病的消息告诉家人和朋友,这更加大了干预和救助的难度。
因此,当务之急,首先是要在大学新生中开设抑郁症预防和干预的教育活动,让大多数大学生对此病能够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即使不幸患抑郁症,也没有必要掖着藏着,而是积极的寻求治疗和帮助,这样就会有很多人在抑郁症早期得到治疗,防止进一步加重病情。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每年因为精神疾病问题自杀的人数不会是一个小数目,而一个高校40人被确诊患抑郁症更是一个预警信号,对大学生精神抑郁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刻不容缓,尤其是不能以流于形式的“宣传周”、“咨询会”等来应付,走过场,必须通过心理咨询热线或者聘请专业医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发现和干预,真正让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们能够看到黎明的曙光。(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