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反恐需要精诚合作
近来,全球反恐形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方面,在传统战场上,多国反恐努力取得成效,接连夺回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长期控制的叙利亚城市帕尔米拉和伊拉克重镇费卢杰,该组织在伊拉克的控制区域被压缩50%以上,在叙利亚的控制区域也被压缩20%以上。
但另一方面,极端、恐怖组织在各地发动的恐怖袭击却呈现碎片化、高频化、目标平民化等新特点,制造的伤亡创出新高。在过去短短20多天时间里,从美国到土耳其,从孟加拉国到伊拉克和沙特,恐怖袭击发生在四个大洲,造成500多人死伤,令人触目惊心。
极端组织由集团化向碎片化转换之快,从中东向全球多地扩散之迅速,以及独狼化、群狼化和本土化等新特征之凸显,与极端思想的快速大范围传播密切关联。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就刊文指出,网络恐怖主义从2012年开始渐入高潮,其主导思想类似于反乌托邦小说中的“暴力展示”。但它的危害却不止于“展示”,而是寻求控制民众,让暴力者聚集暴力者,制造暴力加成。
“威胁不再是线性的”,这是澳大利亚媒体发出的警告。的确,反恐是项系统工程。面对国际反恐这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军事打击手段已经暴露出局限性,“按下葫芦浮起瓢”“越反越恐”等日益显现的问题呼唤世界各国齐心协力,拿出更有效的反恐战略。在军事打击的“硬反恐”手段之外,还必须注重对网络空间的净化,在思想、文化等领域弘扬包容、反对暴力,处理好涉及宗教、民族、国际关系中的矛盾,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要让经济发展起来,从根源上铲除极端主义。
严峻的反恐形势下,国际反恐出现了一些积极端倪,比如俄土、以土关系的改善,以及俄罗斯与美国讨论协作打击叙利亚境内恐怖组织的可能性。塔斯社就评论称,美俄开启新合作若被证实,将成为美国自叙利亚战争爆发以来最大的战略调整……美国和俄罗斯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将大幅降低,叙境内反叛活动也将减弱。
如何让积极的势头切实保持下去,这一向是国际关系实践中的重大考验。美国《时代》周刊的文章曾言,围绕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被打败后伊拉克局势将如何发展的不确定性正在阻碍打败这一恐怖组织的首要努力。而在邻国叙利亚,西方同时削弱极端组织和与之作战的政府军的做法,暴露出了希望“左右逢源”的“自相矛盾”。显然,解决不了这种“不确定”和“自相矛盾”的东西,国际反恐合作的效果将大打折扣。(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