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朝新一轮制裁背后的政治意图
7月6日,美国财政部以严重侵犯人权为由将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列为制裁对象,同时将金正恩称为“人权罪犯”。美国官方的解释是朝鲜高度受压制的人权状态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情况。美国对朝鲜新一轮的制裁背后有何政治意图?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奥巴马政府彻底失去了与朝鲜对话的兴趣
美国将朝鲜最高领导人列入制裁名单,引发了朝鲜方面的强烈不满,朝鲜将此举视为宣战行为。美国全然不顾此举可能引发东北亚局势高度紧张,在本可以只提交人权报告而由下届政府公布制裁名单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实施强硬制裁。从中可以看出奥巴马政府已经彻底失去了与朝鲜对话的兴趣。特别是6月22日,朝鲜声称自己成功试射了中远程战略火箭“火星-10”(外界认为是“舞水端”弹道导弹),其威力可以打击到美国关岛的军事基地,美国由此开始意识到朝鲜导弹技术水平的提升是一个现实的威胁,从而正式将过去对朝政策的被动态势转变为攻势,企图对朝鲜内部政权予以直接打击。
奥巴马的美国大选考量
外交与内政总是密不可分的,奥巴马政府在执政将要结束的时候将金正恩列入人权制裁名单,其实也间接地帮了希拉里一把。因为此举必将对特朗普形成间接攻击。特朗普曾严厉批判奥巴马的对朝政策,并强调愿意与金正恩见面展开对话。美国国内曾有批评舆论认为,这意味着美国抛弃原则向朝鲜进行妥协。奥巴马政府将金正恩指定为“人权罪犯”,这样就能够凸显出特朗普如果当选,则很可能会采取不负责任的对朝外交政策。同时,这也可提升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的对朝协商能力。如果希拉里当选,这一战略性的安排无疑可为她增加更多的政治筹码。通过这一现象也可看出,在美国大选即将到来之际,美国国内对朝强硬的气氛应该是越来越浓的。
“吓唬”的目的大于实效性
此次制裁的主要内容为冻结被制裁人员(组织)在美资产、禁止相关人员进入美国、禁止美国公民与被制裁对象交易等。众所周知,朝鲜与美国的关系一直以来就处于中断隔绝的状态。朝鲜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几乎为零,朝鲜与美国也没有建交,金正恩和那些被制裁的高官访美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此次制裁主要还是在于“吓唬”朝鲜(即给予心理上的压力),美国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人权名义的制裁强化以往以军事名义制裁的效果,但其可发挥的实际影响效果不太大。另外,此次被制裁对象包括年事已高且已失去实权的前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吴克烈、李用茂等人,这也能侧面看出美国在制定制裁人员名单时,对于实效性的考虑存在疏忽。
将人权名义制裁与军事名义制裁综合运用
美国的对朝制裁通常都是以核武器与弹道导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名义进行。今年2月美国制定了强化对朝制裁的法案,里面公布了围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多项制裁措施,不过这些制裁措施与以人权为名义的制裁不相挂钩。美国此次将人权名义制裁与军事名义制裁综合运用,使其相辅相成,可以看出美国企图通过人权问题达到为自己服务的政治性目的。其实,将人权与政治性目的挂钩,动辄就依据其国内法对另一国实施单边制裁并损及别国正当、合法权益可谓是美国的惯用手法。同时,美国之所以将二者相结合,也与此前对朝组织实施制裁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感有关,说明美国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强化对朝的国际制裁还缺少政治性资本。(刘凤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