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闻架起中蒙绿色发展桥梁——蒙古国媒体代表团访华纪实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孙琪、李鲲、哈丽娜)6日,以蒙古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J·巴特赫西戈为团长的蒙古国媒体代表团一行,结束了对中国为期一周的访问。在华期间,代表团聚焦绿色发展,在北京、天津、内蒙古进行了参观采访,用新闻架起中蒙绿色发展桥梁。
在代表团访问的首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敏介绍了中国在水与大气污染治理、土壤修复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的经验和科技成果,并表示正在不断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方面的合作。
杨敏说,2013年,他们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逐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形成“人才培养-科技援助-企业跟进-政府支持”的合作援助模式。
“尤其是通过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我们在当地能够有信得过的合作伙伴,进而明确受援国家环境问题的根源,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援助技术进入当地市场。”杨敏说。
对于这种合作模式,J·巴特赫西戈表现出很大兴趣,并提示采访团记者仔细采访,回国后详细报道,推动两国在绿色发展方面进行更多合作。
蒙古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天津长期在其进出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很多首次来到这座港口城市的蒙古国记者,“出海口”的绿色产业引起了他们注意。
在中新生态城,得知这座绿色城市再生能源使用率已达15%,蒙古国记者纷纷向当地负责人询问经验。66岁的中戈壁电视台经理S·普尔布苏仁直接将中新生态城赠送的绿色胸章戴在胸前,他说,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对他触动很深。
“蒙古国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近年来开始重视绿色发展,而在天津,我看到绿色发展已经形成产业,是可持续的。”S·普尔布苏仁说。
与蒙古国地里位置、气候条件等方面非常相似的内蒙古是采访团此行的重点。在内蒙古恩格贝沙漠治理生态示范区,看着眼前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树木,蒙古国媒体团成员纷纷拿出摄像机和手机记录眼前的“沙漠绿洲”。
蒙古国新闻社记者B·吉戈米德说:“我们蒙古国现在也面临沙漠化的问题,如同过去的鄂尔多斯,今天来到恩格贝沙漠治理示范区后,了解到中方做了很多努力和工作,我将把在中国的见闻报道给蒙古国百姓。”
在恩格贝航天育种果蔬基地,看着在沙漠里长出的西红柿、黄瓜,记者们惊叹不已,忍不住尝尝鲜。蒙古国国家新闻报记者O·禅灿都力玛说:“蒙古国近年来也在试着利用沙漠,但大多数是搞旅游业,而中国在利用沙漠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已经形成了治沙产业链,值得我们学习。”
据悉,继2015年第一批蒙古国媒体代表团访华之后,此次共47人的蒙古国记者访华是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外国人看中国”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聚焦中国“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的“绿色发展”。
为期一周的采访很快就结束了,来访的蒙古国记者们表示,此行他们将用新闻报道为中蒙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更多合作机会,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正成为连接两国友谊的新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