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英国政府给教育贴“价签”为何遭广泛反对

2016-07-18 13:58:46|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王瑞芳

  继在高校界全面实施“卓越科研框架(REF)”评估制度之后,英国政府正预备出台“卓越教学框架(TEF)”,以改革“教学”这件事在英国高校管理和运营中的地位。但这项新举措不仅引起高校界诸多批评与抗议,就连这件事的“最大受益人”——学生也不买账。全国学生联盟(NUS)甚至几个月前就发起了“希望全体学生抵制TEF”的呼吁,这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奇怪?

  这次英国政府改革的目的大约可以总结为“给教育明码标价,让大学教育更见成效地为学生服务”,主要是希望通过收集和公布多层次且更为多元化的统计数据,增加高校实际教学质量的透明度。理论上,这会增加学生择校的主动权。而且新框架通过把教学质量和学费水平挂钩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从而方便了新民办教育机构“入市”,推进高教界的“优胜劣汰”,以此使英国大学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

  从学生的角度,全国学生联盟之所以不支持如此改革是因为,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指挥高教的效率这个主意最初听起来不错,但当教育的价值被完全市场化的时候,教育机会就成了一场不公平的收入博弈。当教育质量和学费挂钩之后,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还能去“好”大学读书吗?而且,面对一个民办机构相对自由出入的市场,全国学生联盟也在担忧,“效率”真的是高校“质量控制”最重要的部分吗?

  其实这也是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什么才是有“效率”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值”?我们又能如何准确地为教育“估价”?比如,“卓越教学框架”的考核依赖目前每年发给毕业生的“全国学生调查(NSS)”中学生对大学“满意度”的数据,但学生对大学体验的喜欢程度和教学质量完全是两码事。“开心”的学生一定是“学有所得”的学生吗?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我的母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学生满意度几乎年年垫底,这和同辈压力、校园文化及学校地处昂贵的伦敦市中心等都有关系,但并不代表LSE的教学质量不及格。

  目前另一个衡量高教是否“物有所值”的指标,是学生毕业6个月之后的就业情况。但往往大学对一个人一生潜力实现的影响未必会在6个月内就显现出来,尤其是和很多国家一样,“家庭关系”对于英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地处经济劣势地域的学校在种类排名中必然要吃亏,势必加剧教育不公平。

  而对于高校来说有标准即一定有对策。如果真要高校给自己的教育竞争出个价签的话,那高校很可能会采取“教研分离”的手段来“高效”地应对政府的“卓越科研框架”和“卓越教学框架”双轨制审核。届时诸多英国高校一直引以为豪的“一线科研引领教学”的高端模式将难以维持。这个新框架究竟会推动还是扼杀“卓越教育”,还真是不好说。这或许恰恰证明高等教育是个“有市无价”的非稀有品:它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不见的手”打理,但却很难用看得见的价签去衡量。(张悦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