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瑞庆:增长动力悄然转换,中国经济持续向好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稳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要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一个经济体系正如一个人的身体,偶然有点发烧感冒,但整个人依然是健康的。唱衰者用个别代替一般,用局部代替整体,把小病说成绝症,是在扭曲事实。事实上,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西方某些国家恰恰正在经济危机的死循环中挣扎。
资料图片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40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
6.7%的增速来之不易!相比于2010年之前持续一段时间的两位数增速,6.7%的确不算高,但对于经济总量已经世界第二并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阵痛期的中国,这个数据已经相当不错。
有些人不愿看到中国经济向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发展的韧性,他们选择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地扯着嗓子“唱衰”。但事实终究不会被有色眼镜所遮蔽,中国经济依然在自己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尽管如此,不排除有些人依旧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6.7%的增速与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有关。虽然这一改革是顺应经济新常态,紧跟国际潮流,立足于更准确地评估经济形势而进行的技术改进,而且对数据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但对于唱衰者而言,总要为唱衰找到借口。他们没有看到6.7%是在投资和出口双双下滑的背景下取得的,他们没有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悄然转换。
投资和出口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可是看看上半年投资和出口的数据吧。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836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出口64027亿元,同比下降2.1%。投资和出口都没有了当年的辉煌,消费挑起了大梁。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13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增速与一季度持平。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3.4%,比上年同期提高13.2个百分点。从需求方面看,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向消费转变。
再看供给结构,第一产业增加值22097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34250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84290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5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为59.7%。显然,供给结构也在逐渐优化。
诚然,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但稳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一个经济体系正如一个人的身体,偶然有点发烧感冒,但整个人依然是健康的。唱衰者用个别代替一般,用局部代替整体,把小病说成绝症,是在扭曲事实。事实上,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西方某些国家恰恰正在经济危机的死循环中挣扎。提醒某些带着有色眼镜的人,自己一身白毛,就不要整天喊着别人是妖怪了!(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