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先进理念指引 走出大灾重建新路——写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基本完成之际
原标题:用先进理念指引 走出大灾重建新路——写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基本完成之际
新华社成都7月19日电 题:用先进理念指引走出大灾重建新路——写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基本完成之际
新华社记者叶建平、董小红
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坚固现代的学校医院、宽敞平整的公路、气势恢宏的厂房……记者近日走进芦山地震灾区看到,一座“绿色家园”拔地而起,百姓有生计、发展有后劲。
在党的领导下,灾区人民在短短3年时间里,不仅基本完成了灾后重建,还走出了一条大灾重建体制机制转型的新路子。
用先进的理念指引,建成长江上游“绿色家园”
绿油油的藤蔓生机勃勃,看着丰收在望的猕猴桃,芦山县火炬村村民赵秀兰开心地笑了。
火炬村位于芦山县城边上,过去只有泥巴小路。震后,沿村修起了柏油路环线。在党委政府引导下,村民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成了1400多亩红心猕猴桃基地。
赵秀兰家种了10亩猕猴桃,去年有1亩多地开始挂果,卖了七、八千元。赵秀兰说,到了丰果期,预计一亩地可挣一万多元。“以后儿子都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种猕猴桃就能挣钱。”
火炬村的变迁,是芦山灾后重建的缩影。芦山灾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重建启动前,党中央提出,重建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个个重建规划,绘就出了一幅“绿色家园”的幸福图景。
坚持以人为本,灾区把城乡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置。300多所学校完成重建,50个新建和改扩建医院项目全面完工,12万多户城乡住房重建完成,其中625户特困群众通过政府保障,成为最早搬新家、过新年的受灾群众。
坚持转型发展,灾区着眼同步奔小康推进产业重建。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9户,新引进一批企业,带动5万多人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建成生态茶叶、果蔬、果药3条百公里百万亩产业走廊,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芦山重建趟出了一条安居和乐业融合,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成都市委党校教授刘益飞说。
用改革之手求索,走出大灾重建新路子
青石板路、黄墙红瓦……走进震中龙门乡,一个集古镇特色、红色文化、生态体验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映入眼帘。乡党委书记陈钢说,小镇每一处设计,都是村民“拍板”的。
从选房址到谈价格,从管资金到监质量,从设计结构到分配住房……震后,在当地党委引导下,灾区“发明”了由群众代表组成的自建委员会。重建怎么办,群众说了算。农房建成后,自建委又变成了自管委,成了新村“大管家”。
自建委员会是灾区探索大灾重建新路子的一次生动实践。我国自然灾害高发频发,党中央决定在芦山重建中探索一条新路子。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中央都会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重建工作把关定向、悉心指导。
重建新路子,明确由地方作为重建主体,中央加强统筹指导,地方可因地制宜地自主调整规划和资金。震后,芦山县主动“砍”掉机关办公用房和一些重建项目中的“形象工程”,抠出来了几亿元让更多困难群众住进了新房;宝兴县将冷木沟设防标准由最初规划的20年一遇调整为百年一遇,让灾区最大的泥石流沟不再成为县城头顶上悬着的“利剑”。
重建新路子,明确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撬动群众参与的热情。震后,灾区成立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平台,探索构建社会资源调配体系,实现了与灾区需求“无缝对接”。灾区通过科学编制公益项目,强化项目对接,整合社会资金,累计对接各类社会资金14.5亿元。
“地方负责让重建更接地气、更因地制宜,地方充分发挥主体责任,创新体制机制,撬动了群众热情。更重要的是,中央并没有‘甩手’,加强统筹指导,实现了央地良性互动,成为探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顾林生说。
用担当精神冲锋,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红旗
名山区飞水村地处偏僻,村民多以务农、外出打工为生。作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陆扬一到村里,就开始摸底调查,思考如何拔“穷根”。
陆扬发现,山上野生花椒长势不错,不少村民采野花椒去卖。于是,他组织村民们到眉山洪雅县滕椒生产基地参观,学习先进的滕椒种植技术。他还协调相关部门拿出3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帮扶农户购买优良滕椒种苗。
滕椒种植周期长,村民们还需要短期见效的项目。陆扬又发现了繁殖次数多、见效快的肉兔养殖。村支书甘春林带头引进第一批兔种,办起了养兔场。很快,村民们看到了养兔的“甜头”,也纷纷参与了进来。
“种滕椒预计每年有两、三万元收入,养兔子一年能挣5000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村民卢本泽说。
灾后重建是一场“赶考”,无论是重建家园,还是发展生产,一名名基层党员就是一面面红旗。55岁的芦山县清仁乡大同村党支部书记袁超,患有食道癌,还终日奔波在建房工地;雨城区庙圷村村支书杨云军右臂骨头部分坏死,仍坚守在重建一线;绵阳市挂职宝兴县的干部蒲健,在家人弥留之际仍然在工地上查看进度……
三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灾区党员干部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到2020年,芦山灾区能否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这是灾区党员干部的又一场“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