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40年——脱胎换骨的唐山 不曾忘却的唐山人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王雨芊、李晋)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举世震惊的7.8级大地震,共造成24万多人死亡,7218户家庭全家遇难,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地震发生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下,唐山人民迅速展开了一场抗震救灾的斗争。短短十几日内,城市功能完全丧失的唐山不仅恢复了发电,煤矿也开始出煤。最终,全市共有45万人通过自救和互救而活了下来。如今,四十年过去了,唐山人是否已经走出了那场灾难?现在的唐山是怎样的一副面貌?
26号下午,像往常一样,唐山抗震纪念馆的讲解员付颖正在投入地为来此参观的人们讲述唐山的故事。83年出生的她并未经历过唐山沉痛的过往,然而,十年的讲解工作已经将她彻底带入了老一辈唐山人的这段记忆里。“以前没有接触这份工作的时候,对唐山大地震也不是很了解,没有了解的那么详细,只知道唐山过去经历过非常惨痛的一次大地震。但是自从做了这个工作以后,知道了好多地震中的故事,知道了地震有多惨,因为作为唐山人家里也有人去世,自然而然就有了情感在里面,真的有那种感同身受在里面。”
在这场地震灾难中,唐山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超越生命极限的奇迹。面对一张老照片,付颖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在黑暗的废墟里,王树斌艰难地挖开一条狭窄的空隙,艰难地爬行。渴了就找葡萄糖喝,饿了就扒开枕头吃里面的谷皮。靠着模糊而强烈的求生意志,他坚持了八天。直到解放军战士们徒手一点一点挖开了那些沉重的废墟,给了王树斌第二次生命。而他的妻子,就被压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不幸遇难。“挖的时候摸到一块这么长的三角铁,就用来当工具。挖的时候发现地上有很多有液体的瓶子,那时候饥渴难耐就想着能不能喝一点,打开了好几瓶尝了味道都不好,又苦又涩的不敢喝。开了那么十几个瓶子之后,尝到了有一个瓶子是甜的,还有一股特别浓的葡萄糖味儿,就知道这是葡萄糖,觉得自己找着宝贝了。”
十年的时间里,付颖一直在寻找类似这样的故事,她让自己从最初的普通讲解员,逐渐变成了一个给大家讲故事的人。作为一名唐山人,她努力挖掘着唐山的曾经,又亲眼见证着唐山的现在。说起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付颖认为,只有投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让观众更好地去了解唐山。“刚接触的时候,没有这么深的感触,所以背讲解词是第一要务,讲解词都是很表面的。但是后来接触的多了,就想要了解一些东西,然后就看一些书籍,找一些内容,这样就可以把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这是很鲜活很生动的一些东西,讲一些大家想知道的故事。从情感方面,一开始只是很平白的给大家介绍,后来讲故事的时候我自己也会动容,我也会感动。讲的时候你的语言夹杂着你的感情,会更好地去感染观众。”
董帅是一位八零后,她带着自己尚且年幼的女儿也来到纪念馆参观,女儿看不懂的地方她还时不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做着翻译。董帅告诉记者,她也是唐山人,母亲是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孤儿,地震发生时才17岁。所以母亲一直很感激现在的生活,告诉她一定要带女儿来这里看看。“我妈经常感慨,说时间过得太快了,唐山变化太大了。你看原来纪念碑这块儿最高是两层的楼,现在旁边的楼建的比纪念碑还高了。生活方面也是越来越好,当时真的挺惨的,一个孤儿,无依无靠的全靠自己。其实我妈就是想让下一代知道有这么一个事儿,让她知道当时灾难有多么严重,让她记住自己死去的亲人,更要让她知道现在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多少人在这场灾难中受了伤或是残疾了,但是大家都没有放弃,才把唐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闺女这一代基本都是生活在蜜罐里,所以让她了解一下唐山的历史,让他们知道唐山人是怎么过来的,我妈觉得这点非常重要。”
从黑龙江赶来唐山的张春艳,是专门选在纪念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的日子前来参观纪念馆的。她说,来到唐山她最大的感触,就是唐山人的真诚和那一股向上的能量,这或许就是抗震精神带给唐山人的最大的力量。“(唐山的)大方向是越来越好的,特别是我们外地人到唐山来,感受到唐山人非常热情,非常真诚。现在社会上的正能量是非常足的,都是在往好的方向去发展,满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