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宁可损害中日经济关系,也要借美国实现政治图谋
中日关系一直是大国关系中的重要一环。过去,人们常用政冷经热来形容中日之间的微妙关系。如今,中日之间却出现了政冷经也冷的现象。2016年2月17日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日贸易额同比减少11.8%,贸易额自2009年雷曼危机以来,时隔6年首次呈两位数减少,减至约3033亿美元。
中日经济关系走弱除了市场需求减少、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外,与日本对中国的政治安全战略相关。2012年,日本政府对外宣布“购岛(即我国之钓鱼岛)”以来,便不断就领土主权问题挑战中国底线。近日,菲律宾仲裁案的一张废纸裁决,使得日本上串下跳,不断向外发声,并紧随美国“敦促”中国遵守“满纸荒唐言”。以致日本提出7月26日在东盟外长系列会议中与中方商讨南海问题,希望南海问题国际化。
日本自由贸易协定战略的转变也是导致中日经济关系变冷的重要原因。2011 年 11 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上台后不久就否认了东亚共同体理念,公开提出“太平洋宪章”的概念。野田“一语惊人”,在《Voice》杂志“我的政治哲学”一节中写到,“现在无需考虑东亚共同体”,从而彻底否定了鸠山政权有关加强中日合作的战略方针。
2013年,日本正式宣布参加美国主导下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继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也毫无顾忌地站在美国一边。从地缘指向来看,日本自由贸易协定战略拓展了原有的区域经济合作范围和内涵。除欧洲和北美外,其范围还包括了东南亚(签订服务贸易协定)、东北亚(蒙古)和南美洲(哥伦比亚),从而迈向了更加广阔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因此,就整体框架而言,日本对外经贸战略扩大了过去“10+6”的东亚地缘架构,对象国增加美洲7国(即TPP中的美洲参与国),实现了“东亚+北美+南美”的重组框架。与此前不同的是,日本新的自由贸易协定战略方案中并没有将中国和韩国设为重点对象国。
日本希望通过加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借经济问题实现政治图谋。早在1978年日本时任首相大平正芳倡议“区域开放主义”以及“太平洋区域开放整合”,这被认为是环太平洋经济圈构想的原型,其根本目的在于寻求一种以经济作为交换品的安全保障。不难看出,这种以经济换安全的战略思想,与美国提出的宏地区主义(即主张经济与战略或安全问题的互动)不谋而合,日美两国恰恰可以借TPP各取所需。
2014年4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出访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四国,目的之一就是推动TTP谈判,尤其是以美日安保条约为诱饵,迫使日本做出重大让步。当时认为如果2014年能缔结协定,将有利于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尽快实现,并使美国再一次主导未来的世界贸易格局。与美国相比,日本获益良多。美国总统奥巴马次日在日美首脑会谈后的共同记者会上,声称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给了日本一颗定心丸。随后的7月30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在例行记者会上重申对日本解禁自卫权表示支持的立场,表示双方将就“如何将解禁集体自卫权,反映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修改当中”进行商讨。日本乘机在修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样,日本宁可在经济方面做出一些让步,也要确保加强同美国的伙伴关系,从而获得美国的支持。换言之,日本通过在经济上参与TPP这一方式来响应美国的号召,协助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以换取美国在领土纷争问题上更为坚定的支持。日本借菲律宾仲裁案,复制出日本东海仲裁也不无可能。所以,日本明确向美国发出了信号,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来实现政治图谋。借助TPP,日本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分别实现了经济与安全方面的双边合作,逐步实践着“多层次安全合作的构想”,拓展美日同盟。
日本通过加入TPP这一个多边经济框架,牺牲部分农业部门的利益,响应美国所提出的用多边主义鼓励菲律宾等国与中国对峙的立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范斯聪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