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舰队司令访华体现中美军事关系“新常态”
8月8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斯考特·斯威夫特访华,除与北海舰队司令袁誉柏会谈外,斯威夫特还应邀参观中国海军“大庆”号护卫舰,并与袁誉柏一同登上应邀访问青岛的美国“本福德”号驱逐舰。斯威夫特及美国军舰的中国行不仅让美国部分媒体感到“不适应”,中国部分民众也感到疑惑,因为7月份中美还因南海问题、“萨德”入韩问题交锋激烈,怎么会突然从阴云密布转为阳光明媚?事实上,无论是中美7月份的交锋,还是如今斯威夫特访华,都是中美军事关系进入“新常态”的一种体现。
众所周知,中美军事关系近年来取得了明显发展。机制层面,中美两国2014年4月共同推动达成《海上意外相遇规则》(CUES),同年11月双方签署《关于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的谅解备忘录》和《关于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的谅解备忘录》,2015年6月又达成了《中美陆军交流与合作对话机制》。这些协议及其随后达成的附件为中美军事关系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两军交流层面,中美两军高层间的交流不仅更加频繁和深入,而且也逐渐走向“准机制化”,因中美关系其他领域发生摩擦遭中断的迹象越来越小。在联演联训方面,中美两军的联演联训不仅日益增多,在内容方面也不断突破。如中国海军已连续两次参加美军主导的“环太平洋”多国联合演习,中国海军舰艇编队2015年11月首次到访美国东海岸并与美国军舰在大西洋开展联合演习,中国基层官兵同月也首次踏上美国本土与美军官兵举行联合演练。凡此种种,均表明中美军事关系已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已由两国关系中的“短板”变为“亮点”。这是不容否认的巨大进展。
然而,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影响中美军事关系发展的三大障碍,即美国对台军售、美国舰机对中国近海的抵近侦察、美国对华歧视性法律,至今依然没有解决,且短期内看不到解决的希望。近年来,美国舰机对中国近海特别是南海岛礁的抵近侦察甚至挑衅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多之势。
其次,中美在南海、“萨德”及网络、太空等领域的分歧甚至冲突也愈加突出。以南海问题为例,在所谓“南海仲裁案”结果出笼之际,美国不仅派两艘航母到南海及其邻近地区为菲律宾“撑腰”,还联合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仲裁结果”出笼后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接受“仲裁结果”。对此,中国不仅在外交和舆论方面对美国的言行进行反驳,还在“仲裁结果”出笼前后在南海举行大规模军演,并派空军赴南海开展常态化战斗巡航,充分展示了中国不屈服于任何压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
第三,两国军方内心深处对对方的不信任难消。美国方面,包括参联会主席邓福德、海军作战部长理查德森、太总司令哈里斯等在内的军方高层均将中国军力发展视为威胁,认为中国军力的发展将对美国在亚太的“介入”能力构成挑战。邓福德还公开将中国排在美国所面临的威胁排行榜第二位。近日,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发布了一份名为《与中国开战:设想不敢想之事》的报告,臆测中美两国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和场景,建议美国增强与中国进行持久作战和多维度作战的能力。中国方面,2015年5月发布的《中国的军事战略》也明确表示,“个别国家对华保持高频度海空抵近侦察,海上方向维权斗争将长期存在”,因此军事斗争准备要“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显然,能够并敢于对中国“保持高频度海空抵近侦察”的国家只有一个,无需明言。
正是基于以上两种看似相互矛盾的态势,中美两军高层间的互访和交流才显得愈加重要。这种交流一方面能够减少双方的猜忌和不信任,防止双方因误解走向误判,确保两军关系“不断链”;另方面也展现了中美军事关系的一种“新常态”,即冲突与合作、摩擦与交流并存,体现了中美军事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也表明两军高层都认识到了两军关系的重要性,都有意与对方继续发展两军关系。斯威夫特及此前理查德森在所谓“南海仲裁案”后接连访华正是体现了这一“新常态”。(贾春阳 博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