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更难看病更贵?四问高校和公立医院事业编制改革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新媒体专电题:四问高校和公立医院事业编制改革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刘邓
日前,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的2016年度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消息一出,引起国内外媒体和网络舆论的高度关注。
为什么此时对高校和公立医院涉及上千万人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改革是全面取消事业编制吗?高校和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在哪?改革后会不会削弱高校和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看病更贵上学更难呢?新华社记者带着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看看他们的看法。
【一问:为什么此时对高校和公立医院编制进行改革?有必要吗?】
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介绍,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在编人员大约有800多万,高校在编教职工有233万余,约占3100万事业单位人员的1/3。网友质疑如此涉及千万人切身利益的改革真的有必要吗,为什么选择此时进行改革呢?
知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林新奇教授认为“改革很有必要,改革的必要性不是表上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实际上涉及到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问题。”据了解,自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一直在多方面、多角度向前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进行了5年,从2011年到2015年进行的基本是分类改革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现在改革编制实际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第二阶段。”林新奇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专家董克用指出,选择现在进行改革,有利条件是养老金并轨改革以后,在编和非在编人员同样缴纳养老金。“编制与非编制的区别无非在于退休金,现实是编制已经没有实质意义,改革条件已经成熟。”董克用说。
【二问:是全面取消高校和公立医院事业编制吗?】
相关媒体报道认为,本次改革将全面取消高校和公立医院的事业编制。据瑞士《新苏黎世报》网站等媒体的报道,认为此项改革是要削减高校和公立医院的特权,虽不像国企改革那样的大动作,但至少对职工来说,事业编制的“安乐乡”很快就不复存在了。《中国经济周刊》撰文认为如果未来全国高校和公立医院全面取消事业编制,相关单位的铁饭碗要没了。
“真正的改革肯定是逐步地推进,不可能一下子取消,也不可能全部取消,需要做更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推进步骤,相关政策措施需要配套才能推进,如与医疗改革配套、与教育改革配套,不是一取消了之,目前公众的理解不全面。”实际上编制改革主要涉及两大块: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辅助人员。对于目前的高校和公立医院来说,改革影响最大的是行政辅助人员。
林新奇认为,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事业单位,都是需要有编制管理的,因为高校和公立医院人员的归属感和专业队伍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编制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可能比金钱的激励更加重要。改革的趋势,是尽可能的扩大非事业编,高校和公立医院正是朝这个方向走的。
【三问:高校和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在哪?】
林新奇认为,难点在于高校和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使其职能在改革时难以进行清晰的切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高校和公立医院的公益职能和市场职能很难清晰区分,交织在一起;高校和公立医院与政府的关系特别复杂,间接地承担了很多政府的职能,特别是服务社会和群众的职能,不能完全区分开;现在事业单位内部,为了事业的发展,多进人手,又不能完全市场化,最核心的岗位还需编制。
汪玉凯认为,“改革后,事业单位将没有行政级别,与政府的互动通道该怎么确立是个问题,大学校长和医院院长还能到相关部委任职么?”如果没有相关配套,改革实施起来会有很大困难。
董克用认为,反对的力量最可能来自高校和医院的管理层,因为他们失去了向上要钱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同时失去一个约束下属的手段。来自高校教师和医院医生等在编工作人员本身的阻力不会很大。
【四问:取消事业编制会不会削弱高校和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
汪玉凯认为这完全有可能,将人员管理市场化,保留事业单位属性,公益性质能否坚守值得怀疑。林新奇认为,“公众对上大学更难、看病更贵的担忧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改革可能使得高校和公立医院更愿意做市场化工作,逃避公益的职能。”
而董克用持相反观点,认为取消编制并不意味着国家财政不出钱了,政府会持续投入为高校和医院的公益性提供保障。只是以前国家财政是根据编制数量确定财政拨款,现在需要探索新的办法来解决公共财政如何支持高校和公立医院公益事业发展的问题。“确定投入的依据在改变,不是依据编制,而是依据提供的公共服务。”
董克用认为,即将开展的编制改革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之所以有看病更贵、上大学更难的担忧,问题是我们只说了前面一句话——要改,但是后面一句话没有说出来,到底新机制是啥,老百姓不知道,所以才有各种各样的猜测。”董克用说。公共政策一定要有完备性,一个政策出台和修改一定要知道为什么改、怎么改、改完后该怎么替代,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门科学,要充分讨论,使公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