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呼伦贝尔国际游牧音乐节的“碳中和”是如何实现的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易成晨):8月13至14日,2016呼伦贝尔国际游牧音乐节在陈巴尔虎旗白音哈达草原如火如荼举行,本次音乐节引入了多个创新概念,其中之一是打造国内首个实施“碳中和”的音乐节,那么实现碳中和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一场音乐节又如何与碳中和联系在一起呢?
碳排放来自哪里
碳中和,是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植树造林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达到环保的目的。本届音乐节的“碳中和”工作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负责实施,据项目主管施志国介绍,实施“碳中和”的对象各种各样,如大型活动、会议、企业生产等等,但音乐节这样做尚属国内首例。
一次活动的碳排放计算包括诸多方面,例如来自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产生的电力、燃气等能源消耗,在住宿餐饮里,水果、米饭、酒水等食物也会被计算其中,此外活动中的纸质、塑料等印刷品、宣传品也带来间接排放。施志国介绍,音乐节这样的活动最大的碳排放来自交通,如果参加人数特别多的话,开空调用暖气等住宿碳排放也会占据主要部分。
在碳排放计算标准上,国际上有通行的标准如ISO10064,基金会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在计算时都会参考,计算由专业机构完成。活动方会提供各类数据,例如活动参加人数、交通工具使用情况等等,精确到比如有多少人乘飞机来,统计从源头开始直至完全结束,其中发生的任何活动都参与计算。
碳排放如何被中和
目前主要的碳中和方法是植树造林,一次活动的碳排放量经专业机构计算得出后,然后将计算需要造多大面积的林以进行吸收。不过因为树木成长周期的原因,通过造林来实现碳中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造林本身涉及多个环节:在什么地方栽——如找林场合作;栽什么树——要符合当地气候等环境条件;谁来栽——要找施工方;检查验收——栽种面积是否够,成活率等是否达到国家造林标准,不达标需要补造,以及后续的维护管理,从栽种到发挥效应整个过程需要二三十年。所以现在也注重从源头做起,如提高能效以减少碳排放。
施志国举例称,2014年北京APEC,7天会议共有15000多人参加,综合交通、餐饮、住宿等等各方面因素,计算得出共产生了温室气体6371吨二氧化碳当量,最后在北京怀柔和河北康保县两地造林共计1274亩,预计20年吸收完上述碳排放量。
本次音乐节如何实现“碳中和”
作为本次音乐节的联合主办方之一,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将适时发布《2016呼伦贝尔国际游牧音乐节碳足迹计量及碳中和报告书》,科学测算出本次音乐节活动共计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资金上,根据协议承办方美库原创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将从每张票款中捐赠2元作为基金。
目前碳汇林已经选定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一家林场,本次活动造成的碳排放在未来将被全部吸收,实现碳中和目标。
在全球变暖日益明显,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话题日益普遍的大背景下,2016呼伦贝尔国际游牧音乐节的“碳中和”举措不仅为环保事业献出了一份力,更是日后国内更多音乐节践行环保的一个模范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