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减少或成改革契机
里约奥运会赛程已过半。中国体育代表团从金牌榜第二位跌落至第三位,这堪称是继“首日无金”后的又一次意外。此前,无论是参赛阵容的规模,还是国外媒体的预估,以及俄罗斯参赛项目的受限,均暗示此届奥运会中国队的夺金数量值得期待。然而,就目前战况来看,中国金牌数较之前几届奥运会减少已是较大概率的事。
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始,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的最终排名就从未跌落到第三位,这也逐渐被视为是中国队的正常实力。当然,这种比较不能忽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东道主效应”。一般而言,奥运会主办国红利只能维持两届左右,日本、韩国等国都有过先例。其原因除了东道主的主场优势,也与为了配合主场优势而对未来体育资源的透支有关。中国队在此届奥运会上的“低迷”,或同样有此“规律”的作用。
有竞技体育,就会有金牌的争夺。争夺金牌本身并无问题,人们看淡金牌,与要不要拿金牌、能不能拿金牌也是两回事。因此,金牌减少到底有哪些原因,奥运会赛场上的得失又有怎样的教训或经验,它们最终对于我们的体育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里约奥运会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后的第一届奥运会。有观点称,此届奥运会成绩将对中国体育产业和体制改革的走向、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早有论者指出,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最后一次实施传统奥运战略。之所以要改变传统奥运战略,就是要改变“金牌至上”,改变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的脱节。
里约奥运会上的一系列“变数”,让人们看到,“金牌至上”的理念已经逐渐发生了改变。一、无论是观众还是运动员,对于金牌分量的认知都有明显“减压”。去年,《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94.4%的受访者可以接受中国体育军团在未来两届夏季奥运会上的金牌总数减少和金牌榜排名下滑。二、中国运动员不再刻板的开放形象,为中国代表团加了不少分,这有利于体育主管部门更加平衡地衡量“赛绩”,消除金牌减少的顾虑,从而有动力进行改革。三、金牌数既有北京奥运会的顶峰,也有里约奥运会的波动,让人们更理性地认识到传统体育体制的局限性。这些因素提供了不错的改革外部环境。
借机推动体育体制的改革与优化,并非说竞技体育成绩不再重要,而是要以更符合体育精神、更人性化的体育制度推动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的平衡发展。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很多中国在奥运会上的优势项目在世界上普及率不高,这或许也反映了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之间的隔阂。中国已经过了片面靠拼金牌数量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时代,体育资源的分配和投入,要更科学地兼顾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的发展。这方面,德国从过去的奥运强国转变为现今的体育强国,就是很好的范例。
对于中国队的金牌数量减少,仍流行着诸如“这届裁判不行”等说法,这些“阴谋论”当然不值一驳。就现在而言,说里约奥运会中国金牌数量的减少是好事抑或坏事,或许言之过早。但是,里约奥运会期间民众和运动员对待金牌的看法以及对体育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这对体育体制的改革不失为一个良好契机。近日又传出中国奥运奖金缩水的消息,这未尝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