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流在江西的三次泪

2016-09-01 22:10:31|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杜军帅

  流在江西的三次泪|传播君“走转改”手记

  红军的梦

  他拄着拐杖,穿着红军装,戴着红军帽,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陪同下向我们走来。随后,他落座扶椅,接受网媒记着们的集体采访。他是王承登,101岁老红军,长征途中无数次置身枪林弹雨,无数次直面生死考验,却依然坚强地活着,虽已过期颐之年,仍精神矍铄。

  王老7岁那年就成了孤儿,“每天捡柴、放牛、打猪草、喂猪,还要和大人一起下田干活。吃的是红薯,睡的是稻草。遇到饥荒年,连红薯都没得吃,饿得走不动了,就喝凉水充饥。”地主老财又不断压迫,他觉得只有参加革命才有自身的解放,才有前途。17岁那年,他跟随同村康姓红军战士的步伐,成为了一名红军小战士。

  战士是要扛枪打仗的,受伤在所难免。他印象最深的负伤经历有三次:1934年,在湖南与广西交界处突遇敌军,为掩护部队撤离左腿负伤;1936年,在瓦窑堡战役中,子弹从他左眼射进、右耳射出,差点丧命;1939年,在鲁西的反扫荡中,右腿负伤。

  “你们要好好珍惜今天的何平生活啊。”王承登已百岁高龄,战火纷飞中走出来的他,当然明白和平年代的宝贵。时隔80年,看着眼前的王老精神矍铄,回想起当年的腥风血雨,我不由得偷偷抹了把眼泪。无数的红军战士用生命打下的江山、换来的和平梦,交到我们手中,理应珍惜和平,努力奋斗,不忘当年艰苦,感恩如今幸福。

  流在江西的三次泪|传播君“走转改”手记

  记者的痴

  他是我国唯一连续两年获中国新闻一等奖的记者,他是我国目前唯一被国际上称为“在中国,不,在世界上用脚长途采访的记者”,他是继红军之后,唯一完全按照长征原路、同样用时368个日夜走完两万五千里的记者,同时也是唯一一位先后在2800多位向导、陪同和医生一起走路并签名见证下,每天写一篇见报稿件、每天写日记的记者。他就是经济日报社原常务副总编辑、高级记者罗开富。

  “红军在路上留下的精神,是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罗开富向我们讲述了他重走长征路遇到的故事,其中关于红军和共产党的精神论述尤为打动人心。“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红军,他们就是只有一条被子也会分你半条被子的人。”这是红军的无私精神,也是他们严守的纪律。这种洁身自好、无私为民的精神,在当今尤为稀缺。

  罗开富已年过古稀,他在会上向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传递的精神和价值观,深深打动了我。在分享会接近尾声时,他希冀在场的所有人:“我们已经老了,未来就靠你们了”。这是沉甸甸的责任,也是深深的信任,泪眼朦胧中自己暗下决心,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继续前行,不忘初心。

  流在江西的三次泪|传播君“走转改”手记

  老奶的笑

  瑞金叶坪乡华屋村村民胡冬娣老奶带着几位记者向她的两层新楼房走去,边走边告诉记者她以前的房子如何破旧,现在的房子又是怎样宽敞明亮,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她的新家。一进门,我们就被墙上的几张照片吸引住了。照片中是老奶与瑞金相关领导的合影,以及她与子女的全家福。

  “领导干部们经常来看望我,村里人对我很照顾。”谈起现在的生活,老奶很高兴,为了精准表达她的想法,她拉来旁边的年轻村民帮忙翻译。

  红都瑞金叶坪乡华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在苏区时期仅43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参加革命,留下了“华屋17棵松”感人故事。由于战争创伤、耕地贫瘠等原因,华屋深陷贫困,在当地甚至有“有女莫嫁华屋郎”的说法。80年过去了,这个由土坯房组成的村落,已经变身崭新的楼房。

  看到老奶脸上的笑容,我打心眼里为她们感到高兴,泪珠不自觉地滑落。苦尽甘来,当年为革命事业奉献青春和生命的华屋村村民,如今的幸福生活,也在验证着革命的胜利为百姓带来的福祉。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