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在抛弃乡村学校
供图/视觉中国
“全校只剩3名学生、5名教师,这学校还能办下去吗?”9月10日,陕西西安户县蔡家坡小学的学生家长郑师傅略带焦虑地说。从9月1日报名后,因为一则“撤校”流言,家长纷纷为孩子转学,使该校学生突然大量流失,从50多名锐减至3名。
对于“撤校”流言,当地镇中心校校长称,“已和户县教育局的分管领导沟通过,从没有过‘撤校’通知。我们将在近期发文通知‘不会撤校’一事。此外,学生转学主要是家长的‘自愿’行为。因此,我们通知村上小学的领导不干涉,因为两所学校同在一个学区。”但是,“撤校”流言的后果已经显现,只剩3名学生5名教师的这所村校很可能面临最终被撤的命运。而分析这起事件,可以看到农村撤并乡村学校的一些新动向。即以仅仅维持低水平办学和非正规渠道放风声要撤校的方式,让乡村学校在“内忧外困”的情况下,无奈地“自然”消亡。这是国家叫停盲目撤点并校之后,一些地方为达到撤校目的而采取的“新招数”,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012年,针对乡村地区盲目撤点并校带来的后遗症,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坚决叫停盲目撤点并校,并明确,对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村小学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这一意见为村小的发展指明了出路。然而,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眼里,办村小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一方面,管理难度大,另一方面,需要投入的经费多,还不如把学生集中到中心校学习“方便”。但考虑到国家的规定,地方教育部门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乡村学校进行强拆,而是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首先,由中心校统筹调配整个乡村教育资源,导致资源朝中心校集中,村小、教学点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差,教师人心思走,一些家长也因对教学质量不满而把孩子送到中心校或城镇学校读书,乡村学校逐渐萎缩;其次,对于村小、教学点,政府部门并没有长期办学的规划,给村民的总体印象是,村小迟早要被撤掉,村民自己最好早想出路。
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共有小学19.05万所,比上年减少1.09万所;而当年招生1729.04万人,比上年增加70.62万人;在校生9692.18万人,比上年增加241.12万人。为何在招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继续减少学校1.09万所,这是需要追查具体原因的。
以办好每一所村小,让乡村保留教育和文化气息为出发点来发展乡村教育,与只是勉强维持,甚至希望乡村学校最好消亡为出发点来办乡村教育,在对待乡村学校的师资建设、教学质量问题上,政府部门会是完全不同的选择。我们不希望看到一所所乡村学校在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育的战略中,走向消亡,更不愿听到这是因为家长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城镇学校教育,而抛弃乡村教育。如果能办好每一所村小,家长会背井离乡花那么大的代价送孩子去城镇学校读书吗?究竟谁在抛弃乡村教育?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大班额基本消除,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实现上述目标,提高乡村学校办学质量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只能是乡村教育办学质量与城镇同步发展的均衡,而不是把乡村学校“消灭”,只留城镇学校的“均衡”。(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