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对三星说“不”何以引发舆论关注
海航对三星说“不”,可以有。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监管部门的步子也应当反应得更快一些,关于电池的标准、规定那么多,是时候表明态度、对更多航空公司提出要求了。
“海航掐架三星”“飞机和手机干起来了”“Note7过不了安检怎么办?”这些唬人的标题,近日很快弥漫了朋友圈。原来,海航集团下发通知,禁止员工携带Note7登机、托运,并且也不接受旅客在飞机上使用、充电和托运Note7。这份海航集团内部文件,被外界解读为“中企行动了”,引发了不少激动的情绪。当然,也存在一些不理解,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是“无限上纲上线”?
搞清楚海南航空的做法有没有必要,其实并不难。此前三星发布公告称,中国内地的Note7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电池供应商,所以电池并不存在安全隐患,“不会召回”。这与此前一些案例中,不少外资企业的说辞如出一辙。但是,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航空监管机构和航空公司已经颁布了类似禁令。而最为敏感的三星股价开盘大跌5.5%,两天市值蒸发掉近200亿美元。
这至少在表面看来,把“存疑”二字贴在三星手机的电池上,应该不会产生冤假错案。更何况,三星公司的“前科”也够令人发指,之前的“电池门”就曾发生多起手机燃烧或爆炸事故,随后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召回该系列手机,但范围并不包括中国市场。在我看来,此次中企航空公司的做法,体现了明确的维权观念与主权意识。
先说维权观念。电池虽小,但危害不小,在飞行中,些许的爆炸便会引发不可逆的严重后果。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均把飞行隐患的排除、禁止作为安全保障第一位的排他性要求。现实中,大家对摩丝、打火机不能带上飞机,安检时必须乖乖交出来,都可以接受。同样的道理,乘机时自觉关闭手机等电子设备,把不安全的电池、充电宝从背包中拿出来,也应当成为乘客维护共同权益的共同行动。
再看主权意识。这里的主权,主要指的是商业主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白了就是外企商品生产、销售的歧视或变相歧视。同样的缺陷,在发达国家可能全部召回、及时下架,否则将会引起天价的诉讼与赔偿,极端时还会赔光家底、葬送一个百年的品牌积淀。而一旦到了中国内地,由于法律存在这样那样的不成熟,消费者相对容忍,以及民族企业的妥协,所谓的召回、赔偿,很多时候就是在走过场。这种情况下,就呼唤具备商业主权意识的民族企业,站出来行动了。
一句话,海航对三星“说不”,可以有。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监管部门的步子也应当反应得更快一些,关于电池的标准、规定那么多,是时候表明态度、对更多航空公司提出要求了。在标准的严苛规范下,在民族企业的“拧成一股绳”,维护乘客利益的共同行动下,法治的鼓点才会越敲越动听,中企的商誉才会无远弗届,为公众赢得信心。(洪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