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中心理事长刘传铭:丝绸之路的科考“当其时也”
刘传铭理事长8月31日在喀什 摄影:黎萌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黎萌)被学术界和新闻界称为国内最大规模的“丝绸之路‘昆仑•河源道’综合科考”活动已圆满收官。作为组织这次活动的丝绸之路(新疆)国际文化传播发展中心的理事长,著名文化学者、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刘传铭表示,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的活动不过是为了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学术秀”。在综合科考队整整十天时间的“登昆仑、探河源、上葱岭、穿瓦罕”的跋山涉水之后,在多次倾听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界专家的学术讨论和对话后,刘传铭称,他的“丝路情结”逐渐清晰起来的同时,也对丝绸之路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9月2日,刘传铭先生在途中对媒体表示,昆仑山是一座宝山,昆仑山是一部大书 摄影:黎萌
“对我自己来说是感慨万千,我感觉我们是在做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8月31日,科考队出发的前夜,刘传铭在新疆喀什发表演讲时说,丝绸之路是一个穿越古今、观照东西的大话题。在漫长的历史时空里,尤其是近两三个世纪,关于丝绸之路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作为我们中国人,作为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我们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学者、中国的主体意识还没有受到应该的尊重和彰显。
9月5日,刘传铭先生(左)在科考途中和塔吉克向导在一起 摄影:黎萌
本次科考来了很多田野考古专家,尤其是一些中国考古界的中坚力量。关于丝绸之路这一话题,如何能够突破考古界、学术界相对狭窄的圈子?刘传铭说,丝绸之路背后蕴含的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审美的力量,正在变成今天中国人精神上的一个重要线索,我们应该从丝绸之路的综合科考来入手,来做,因为我们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刘传铭对在座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表示,中华文明结构的特点,是真善美一家,文史哲不分,这是我们的文明基因里就有的文化结构。对于当代来说,任何一个社会学科的突破,如果没有一个大学科的共同参与、互相借鉴和启发,仅仅一个学科的突破也会有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丝绸之路的科考当其时也,也是我们文化人应尽的社会责任。”
同日休息时,刘传铭先生干脆躺倒在草地上,全身心体验大美新疆和古丝绸之路 摄影:黎萌
“而本次昆仑河源道的综合科考,可以说是中国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所以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刘传铭说,随着中国的崛起,如何在这样一个学术命题上,有我们中国人和考古界本体意识的觉醒。当然科考的成果不是这几天就出来的,是这些学者多年的积累和思考。“我相信,这次科考不是简单的、支离破碎的、口号式的来反映成果,它可能的影响是长远的。”
9月11日,为期两天的本次科考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闭幕。刘传铭在会上表示,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构成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两千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经略西域”以来,中国的荣辱盛衰都会在这条“不知其始为始、不知其终为终”的路网上有所反映。“探河源、理国脉、寻文根”便成了当代中国学人无可推脱的历史责任,尤其是要改变一个多世纪以来,基本为西方话语体系左右的不均衡。这是民族复兴大业需要,也是中华文明丰富多元、自信包容之精神气质的体现。
9月11日,刘传铭先生在乌鲁木齐的本次科考学术研讨会上 摄影:黎萌
刘传铭指出,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乃至世界的通道,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丝绸、玉石、铜铁、纸张等货物的运输线,同时也是中外文明双向行走、互利共赢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是中国人的信仰追求、文化传播和服务天下的奋斗之路。
刘传铭强调,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文化概念。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也许这些艰苦的商路上往来的货物量很有限,但是丝绸之路确确实实改变了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结构。“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和打造人类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历史进程的今天,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