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 走进贵州农民自办书院
楼上古寨山景(摄影:郭丹)
从贵州省石阡县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10多公里,记者陪同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一行来到了位于大山之中的石阡县国荣乡楼上古寨。
说是古寨,果然名不虚传。一进寨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木参天。据村民介绍,这里不仅有北斗七星状分布的古枫树,还有千年的紫杉林、更有近万株树龄为千年或数百年的金丝楠木……走进村寨,便是置身于天然氧吧。
古寨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地建于半山之间。身后有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身前则流淌着清澈的廖贤河。站在古寨,山谷风光可尽收眼底。平目环视,时而可见灰鹤划过天空。
行走于古寨,古老幽深的明清木楼比比皆是。走进“歪门斜道”的木楼庭院,那木墙、木窗上的雕栏镂花十分精致典雅、引人注目。而古代楼上人注重人文环境、注重文化涵养的生活细节也从此处可见一斑。
午餐时间,袅袅炊烟从一座座古木屋中冉冉升起,烟雾间,感觉时光倒转,置身于数百年前。
村民办起国学班 真情托起一代人
7月26日,这个恍如隔世的小村寨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养正书院国学班举办开班仪式。
古寨办起国学班,山里娃娃也要学国学。可古寨的村民都知道,在这个年人均收入仅有7260元(2015年年末数据)的楼上村开办国学班可谓天方夜谭。村寨周边200多名留守儿童,家长哪有多余的开支让孩子们去上辅导班?
村民自愿者周其勇(左一)、周其祥(左二)、周银昌(左三)与周政文老师(右)在养正书院门口合影留念。(摄影:郭丹)
可古寨的村民们做了。2015年,楼上村村民周银昌、周其勇、周其祥等自愿者请来寨子里最德高望重的老师,找了间废弃的旧教室,自发、自愿、自筹资金,在寨子里办起了国学班。寨子里的孩子们都可以免费来学习。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就是寨子里土生土长、后在贵州省铜仁学院任教的周政文老师。周政文老师多年专注于书法、美术教育工作,既是仁师又是慈父。2002年起,先后有16名学生在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克服家庭条件等困难考入国家级重点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点点滴滴,乡亲们都看在眼里,铭记在心。于是有周老师一起来办国学班,村民自愿者们都有了底气。
经过努力,2015年暑假,在楼上古寨一间破旧的校舍里,国学班建起来了。班里有了几个学生,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村寨及周边村庄200多名留守儿童的求学需求。
于是,扩建、装修废弃校舍、添置桌椅板凳等基本教具成了国学班创办人共同的心愿。心愿有了,问题也随之而来——钱从何处来?
2016年初,新华社驻石阡县扶贫工作队队长、石阡县县委副书记沈乾坤来楼上古寨调研。村民们为留守儿童、为国学传承的一腔热血深深打动了他。
一组“古寨儿童想学国学”的图片在朋友圈一发,立刻引来了众人的关注。大家都为山区里农民有向上好学、为后代着想的真诚心意所感动,更为山里孩子无钱购买桌椅的事情所揪心。
于是,一个“支持山里娃娃学国学”的“轻松筹”项目在网上发起。借助新华社、新华网的宣传优势,短短几天时间,332次爱心捐款共募集到35000元现金和一些书法家的书帖及墨宝。
每一份支持,都是大家对山里孩子的浓浓情意;每一个点赞,都是大家对山里孩子未来发展的无数期待。
铜仁市教育部门得知这一情况后,也从教育经费中挤出8万元钱拨给国学班。修葺校舍、置办桌椅、维护运营等基本开支终于就有了着落。
中国美术学院刘文林在国学班指导学生学习国画。(摄影:郭丹)
暑期来临,听说新装修好的国学班要开班,这些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周老师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们也纷纷返回家乡,做起义务教师。“我就是这里出来的,我愿意反哺家乡,带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现就职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暑期到国学班义务教学的中国美术学院硕士毕业生刘文林如是说。
中国美术学院山水专业硕士周才林在寨子里教学生写生(摄影:周政文)
“师以德为贵”。周政文老师这样以身示范、不断帮助贫困孩子走出大山的行为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子、也才让这些学子们发自内心的有团结互助、不忘师恩、不忘家乡的精神。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熊爱琳老师教学生诵读《三字经》。装修一新的国学班共有5间教室。分别教授国学、国画、书法等。暑期共有91名学生在这里学习。(摄影:郭丹)
当朗朗读书声从古木校舎中传来,不由得让人感慨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在众多长辈、学长、社会人士关爱之下成长起来的楼上古寨的娃娃们是多么的幸运与幸福。
沈乾坤:扶贫扶教育 打造石阡文化修养栖息之地
新华社驻石阡县扶贫工作队队长沈乾坤在国学班开办仪式上讲话。(摄影:郭丹)
开班典礼之后,新华社驻石阡县扶贫工作队队长沈乾坤告诉记者,“贵州省石阡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楼上村近年来发展旅游,农民人均年收入虽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但至今仍有81户人家,305人尚未脱贫。在这样的条件下,楼上古寨的村民能不忘祖训,为后代着想,自发组织创办国学班,这应该说是个壮举。”
沈乾坤谈到,“‘扶贫’不应该仅仅是物资上的捐助。能发挥当地居民的创造力、积极性,帮助其找到自我实现的路子,也许才是最好的方式。楼上古寨国学班的创办得益于村民自发、自主的意愿,得益于古寨自古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国学班不仅仅能成为当地留守儿童接受国学滋养、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基地,更能发展成一个联通外部世界、与外界交流的文化中心。像今天参加开班仪式的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一行,既是对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的支持,更开启了古寨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先河。未来希望更多的社会团体关注、关心山寨里的国学班。我们也相信,这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交流中心形成的叠加效应,也一定会吸引更多游客慕名而来。希望发挥这一优势,将楼上古寨打造一个适合文人墨客慢慢品味、潜心静修、长期居住的文化栖息之地,助力当地经济、文化双发展。”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靳飞在参加国学班开班仪式后表示,“希望我们社会团体能发挥社会交流枢纽的作用,为孩子们拓宽视野、走出大山提供更多的信息与资源。也希望我们能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探索出一套长期帮扶山区孩子的新模式。希望国学班的孩子们能在青山绿水的环境中学习古人‘梅兰竹菊’的精神,学好国学、学好做人。”(新华网记者 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