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国际产能合作打开中国对外开放发展新窗口

2016-10-03 10:58:39|来源:中国经济网|编辑:杨磊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王振峰认为,拓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和价值链重构,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重大发展战略。国际产能合作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新窗口,它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目标。

  9月29日,欣克利角核电项目一揽子投资协议最终签署。欣克利角核电项目是中国目前在英最大单笔投资,也是在欧最大投资项目。这一核电项目,经历“一波三折”后终于实质性启动,中国核电产业对外投资迈出了第一步,意味着中国新一代核电技术有望真正出海,这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新的积极进展。

  拓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和价值链重构,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重大发展战略。对于中国倡议国际产能合作,有一些舆论将其简单解读为中国向外输出过剩产能,这种看法其实是片面的,甚至是带有偏见的。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是一项重要任务。那些低效落后的供给产能,当然要“壮士断腕”,坚决减去。不过,在中国“走出去”过程中,“去产能”也要避免步入误区。

  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路径,“去产能”要念好“市场经”,让市场在要素转移中发挥主导作用。当前一些产能出现过剩,并非都是技术上的问题,很多是受市场周期性变化引发短期需求变动影响。这时,就需要重视生产要素向新供给转移,让企业产能“走出去”。在全球价值链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处于不同位置,实现产业、资金及技术合作的国际产能合作“多赢”格局,机遇很多。有时,在国内表现为过剩的技术、产品,其实在海外不但不过剩,甚至还有巨大需求,我们应该引导这方面的产能向外合理转移。

  需要强调的是,国际产能合作并不等同于转移过剩产能。全球视野下的包容性发展,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秉持的发展理念。许多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之所以成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新典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积极推动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及优质产能“走出去”。这方面不仅不涉及落后产能,而且还是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产能合作。

  而中国推进的国际产能合作,不仅帮助输入国发展实体经济,同“享”工业文明与发展之光,还推动了合作各方工业化进程,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人才提升需求,体现平等、互利、共赢的“共享”精神。

  同英国合作建设的欣克利角核电项目,代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水平,而中法英三方合作,则发挥了1+1+1>3这个国际产能合作的独特魅力,给各方都带来发展红利。

  事实上,目前中国参与的许多国际产能合作,除核电建设外,在高铁、电力、通信和装备制造等领域,都代表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先进水平,即使在国际上也有着相当的高度。中国的“产业输出”,不仅重视产业、资金及技术合作的对外竞争力,还重视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致力推动绿色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产能合作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新窗口,它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目标。中国的发展必须加强与世界的融合。无论是站在“一带一路”战略交汇点上,还是站在 “走出去”的潮头,中国企业都要从开放中不断扩大增长空间,尤其是要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中国企业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全球经济主战场,向科技创新要新动力,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以及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以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需求,有助于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拓宽国际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增进与相关国家各领域交流和互信,进而提振全球经济增长信心,推动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王振锋)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