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华北陆续开栓供暖 “冬病夏治”能否解围雾霾
央广网北京10月5日消息(记者杜希萌)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冷空气的到来,从本月初开始笼罩在京津冀区域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已经彻底消散。长达四天的雾霾,无疑给国庆假期添上一丝“阴影”。不少人开始担心,这轮污染有可能是今年秋冬空气污染的“先声”。
今年年初,环保部启动了重污染“冬病夏治”措施,重点解决重污染行业超标排放和散煤等面源污染问题。成效如何,有待检验。十天之后,气温转冷,扩散转差,东北、华北地区即将陆续开栓供暖,“冬病夏治”是否真的能“解围”今冬雾霾?
数据显示,今年1到8月,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区域PM2.5的平均浓度为5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2%。以北京市为例,前8个月PM2.5浓度是63微克/立方米。这已十分接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年确定的“北京实现PM2.5平均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年剩下的日子会好过。去年的例子,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还记忆犹新。2015年,北京在前十个月同样拿出了令人瞩目的治霾“成绩单”——空气质量改善率达到21.6%。但到了12月31日,全年的改善率只剩了5.8%。在他看来,秋冬季是北方地区传统的“雾霾”时间,今年治霾在“天时”上,比去年更差,“通过几个模型数据做了一些评判,一个是偏南风比历年偏多的这个情况比较一致。偏南风强的时候,污染是比较重的。第二个逆温存在的可能性比较多一些,这就意味着冬半年出现这种重度污染天气形势还可能会比较多的。”
今年9、10月份,京津冀区域已经两度遭遇重污染天气。尤其是在本轮污染过程中,中南部地区不少区域都维持了长时间的重度污染。直到4日,冷空气吹响了降温“前奏”,石家庄部分监测点位空气质量AQI指数仍然高达近400。更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环保部预报,本月11~13日,扩散条件同样不佳,预计在京津冀中南部城市群、山西中南部和河南北部部分城市可能再次出现重度污染。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坦言,东北10月15号就要进入采暖期,去年的时候包括前年,一进入采暖期以后,遇到不利气象条件就会产生一些比较严重的污染。华北地区11月后也有类似的现象。
实话说,这种情况,环保部门并非“没有一点点防备”。为了有效防控秋冬季节重污染天气,早在年初,环保部就启动了雾霾“冬病夏治”措施,其中的重点之一,是解决冬季城市郊区、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散烧煤问题。数据显示,此前京津冀三省每年散煤消耗近4000万吨。这些低空排放的污染,足以让整个京津冀都笼在黄白的烟气中。环保部推进近8个月“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目前已让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四地主城区实现无散煤化。但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仍有一些地方散煤治理需要“提速”。赵英民指出,散煤替代这件事是我们大气污染防治几个最硬的骨头,要加快进度、加快制定散煤替代的方案。目前个别城市、个别部门还有没有制定,工作进度还偏后,个别环节甚至还影响了我们的治理任务的落实,希望各地要尽快的摸清散煤清洁能源替代的底数,明确任务计划,抓住最后的黄金施工期,在保障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在供暖季前完成今年的电代煤,气代煤的任务。
重污染预报预警,同样也是防控雾霾最为关键的手段。尤其是各城市如何联动,此前一直是区域重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短板。柴发合坦言,这项工作,不少人从2013年就开始呼吁,但始终停留在纸面上,未见实际成效。今年应急标准统一了,一个是应急预案的内容配合统一,现在这个工作推进很快、认真做好重污染天气的应对,对确保今年空气质量的总体改善,非常关键。
环保部要求,今年十月底前,京津冀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河南、山东等传输通道城市,都要实现区域内重污染天气应对行动统一。柴发合建议,更为关键的是,各地是否确实把减排、控污措施落实到位。要按照当前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未来气象变化的情况,制定和落实各自采暖季节的大气污染防控的方案,特别是对于季节性停产的项目,非采暖季加紧生产,在采暖季停产的一些项目,要严格落实停产,严加监管。采取各项措施,减少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频次,降低重污染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
“冬病夏治”是否见成效,今冬只是第一次大考。环保部表示,从今年11月至明年2月,环保部每月将组织开展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对于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要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于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不降反升的城市,也将进行常态化暗访,采取约谈等方式,督促地方政府部门加大环境治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