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用传承唱响中华文化自信之歌

2016-10-09 21:40:35|来源:中国青年网|编辑:杜军帅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时如白驹过隙,又值一年重阳时。伴着阵阵菊花幽香,吟唱属于孝文化的诗词。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过往,父母为儿女倾注了无私的世间真情;如今,映于我们眼前的已是白发苍苍、风烛残年的老人们。

  我国的孝文化由来已久,自三皇五帝时期舜的“孝感天下”开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降,《孝经》之孝不可尽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哀我父母,生我劬劳”“父母在,不远游”“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不尽那淳朴博大的尊老爱老情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下,我们依然传承着重阳佳节的文化基因。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纵使不能陪在父母亲人的身边,我们依然与他们心手相连;我们未曾见过古人、未曾见过为了中国人民现今幸福生活而流血牺牲的革命英烈,伴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始终与他们在一起。

  不止于孝文化,璀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要在传承中再放光辉。端午,是拜祭屈原的诗魂;中秋,则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逢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就轮到了“爆竹声中一岁除”。中华文化就这样薪尽火传,浸润着一代又一代。

  佳节的浓郁氛围中,映着那些韵味无穷的诗词,不单能培养出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更能滋养出峨峨兮若泰山、汤汤乎如流水的文化基因。

  厚重的文化基因,记录着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思想、文化和历史。如果失却了对本民族文化基因的追寻探索,那与丧失了文化传承的“无根”的民族又何异?倘若文化“无根”,则民族必有文化抑郁与惶惑,又如何以健康包容的心态坦然自处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下,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稳定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际地位、人民自信心、民族凝聚力也在不断提升。伴随着国家硬实力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攀升,软实力的壮大也必须提上日程。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撑,一个国家的强大只是空中楼阁而已;没有文化兴盛的依托,一个民族的强盛更只是虚妄和空谈。而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什么样的中华文化为根本?在今天,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把弘扬时代精神的当代中国文化传唱寰宇。

  中华文化灿若星河,是世界文化舞台上的一颗明星,也是我们展现中国自信的重要载体。传统佳节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历时沉淀,集聚了深刻的民族内涵、家国道义、精神力量,在今天灌入新鲜的时代血液,用古老的中华文明指引着中国开阔的明天,这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一步步增强。文化自信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底色,更是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正是这种底色支撑起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也让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化自信”:“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文化自信作为前“三个自信”的基础其意义极为深远,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更是对民族文化传承之路的展望。

  传统节日,是诸多中华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载体,节日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文化的断流。在现今互联网时代里,过好“网络中国节”,接续把深刻的中华文化内涵汇入时代的大河之中,鼓舞当代中国人走过千山万水,跨过险滩急流,迈向今日的自信道路。

  诗言志,歌咏言。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且登上高山,用传承来唱响中华文化自信之歌!(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蒋妥)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