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调查韩春雨实验,不能再拖了
僵持了一段时间的“韩春雨事件”看起来要迎来转机,13位国内学者日前实名表态,他们的课题组经多次努力后,仍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基因剪切实验,呼吁有关部门启动调查。
自5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韩春雨有关利用NgAgo进行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后,此事件几乎在不间断刷屏,从最初的媒体热捧、韩春雨各种荣誉加身,到质疑声四起,学术圈内“互撕”,《自然-生物技术》一方表态要启动调查,“吃瓜群众”看得热闹,但至今事件仍然扑朔迷离,结果难测。
不过,5个月时间过去,事件已“发酵”得很成熟了。最初,尚有一部分声音认为应该给重复实验留出足够的时间周期,但眼下多个课题组已进行了几轮实验;在回应第一拨质疑时,韩春雨认为是其他研究人员实验技巧不够,但如今科研同行已经根据韩春雨的补充材料进行了实验;在国外科学家表示不能重复实验时,国内尚有人认为是他们“怀有异心”,如今国内科学家联名表态呼吁调查,应该说没有什么动机问题了。
科学共同体对于类似争议问题应有一套成熟的、被广泛认可的解决方法。NgAgo基因剪切技术是一项技术,不是什么曲高和寡的前沿理论,是很容易被验证的。科学家同行自发地进行了跟踪研究、实验,包括主动和韩春雨本人进行学术探讨,可以说,科学共同体内部已完成了自律自净过程,接下来,这一棒需要科研主管部门接过去。具体来说,需要河北科技大学、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单位启动实质性的调查,促进真相大白。
前期科研主管部门一直保持沉默已招来抱怨,如果继续选择性忽视,其对科研环境、科学公信力的负面影响巨大。中国科学家一向比较内敛,不到实在看不下去,一般不会发声,此次联名呼吁,即表明他们的科研热情已经受到了影响,甚至于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科学家的形象在国际上已经受损。
重复韩春雨的实验需要耗费人力和不菲的科研经费,这些都来自于国家财政,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而且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广泛,实验门槛又不高,如果迟迟没有结果,还可能诱导更多课题组投入实验,造成更多浪费。如果科研主管部门再不介入,对科学界和公众都无法交代。
过去,中国曾发生过多次学术争议事件,甚至是广泛质疑的案例,很多都不了了之。我也希望此事件能成为学术澄清机制在中国发挥作用的一个样板,涵养科研主管官员、媒体、公众的科学意识和精神。今后如有类似事件,无论当事人是否已然获奖或身居要职,都能依照这样一套机制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洪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