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以产业转移增速促进精准扶贫增效
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是在2020年前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最近,笔者在对新疆、广西、贵州、云南等几个西部贫困地区的调研中发现,如果有更有效的激励政策,正在快速向国外转移的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完全有可能转移到我国西部贫困地区。这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还可以大大加快西部贫困地区减贫的步伐。
西部贫困地区对产业转移有着巨大的需求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力和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加之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出台优惠措施,除了部分在我国生产的外资企业,国内的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加速向国外转移。
在比较优势变化的情况下,一部分企业转移到国外是必要的。不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西部,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转移还有很大的空间。如果将原材料、配件的便利性,公路港口运输的通达性,语言文化沟通上的方便性,法律、政策的认同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就会发现西部贫困地区的投资经商条件比国外很多地方都要好得多。
我国政府也一直在推动产业的梯度转移。自2010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等政策指导性文件。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迁入已成为我国推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公平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是,过去产业更多地是向中部及西部相对经商环境较好的地区转移,向西部的中心城市转移,真正的西部贫困地区受益还不是很多。
因此,针对我国精准扶贫的新形势,今后应把产业梯度转移的重点逐步向西部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转移。
企业向西部贫困地区转移大有潜力可挖
从国际经验来看,产业转移一般有5年到10年左右的窗口期,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对此高度重视,牢牢把握机会。如果有能对企业产生足够吸引力的一揽子政策,很多企业就会更愿意向西部贫困地区梯度转移。
比如,通过在新疆和田地区的调研,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大量的承接产业转移机会。我们访问了一家从浙江诸暨大唐镇转移来的织袜厂。该厂在半年内建成投入运营,虽然物流成本有所增加,但和田地区的工资水平较低,因此整体是盈利的。在详细了解和田地区的投资环境与政策后,参与调研的十多位企业家对在当地投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短短的四天调研中,有几位企业家就决定在和田地区投资兴办一个出口服装加工厂,两个假发制品厂和一个藤编厂。
现在看,连招商环境相对较差的和田都对东、中部企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如果政策更好一些,措施更有力一些,其他的西部贫困地区对产业的梯度转移就更具吸引力。事实上,笔者在广西、贵州、云南的贫困地区,都看到了一批东部转移来的企业在健康运作。这些愿意“吃螃蟹”的人,正在享受着劳动力充足、政策优惠、经商环境良好的红利。
进一步加快产业向西部贫困地区转移
首先,要从国际竞争的角度与层次制定产业梯度转移新政策,争取让转移到西部贫困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经营利润率不低于其在海外投资经营的平均利润率。应根据国内外迅速变化的形势,重新制定对西部贫困地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一揽子优惠政策;对参与西部贫困地区产业转移企业,在开办费、运输费、培训费、增值税、所得税、出口退税以及用工与社保等方面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对于转移到西部贫困地区的沿海企业,在产业转出之后,允许其工业用地的用途转向商业、旅游、养老、教育等。
第二,形成一种机制,让企业家在向海外寻找机会时,先到西部各地去看一看,与国外的环境对比一下,再做投资决定。进一步完善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促进物流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发挥产业输出地和承接地的政府和行业协会作用。
第三,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力度。比如,可考虑由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成立支持西部贫困地区产业转移基金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同时,鼓励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参与支持西部产业转移融资,中央与地方财政予以一定的贴息。
最后,试点先行。可在西部贫困地区建立几个产业转移、扶贫就业的特色试验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激发集聚效应。由中央财政对试验区给予一定数额的投入。在试验区中可以整合各种政府财政与扶贫资源统一使用,加大东、中部对口支援资金对试验区的投入,摸索出经验。(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