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扶贫事业中的“中国元素”
原标题:肯尼亚扶贫事业中的“中国元素”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吴宝澍)肯尼亚是东非第一大经济体,面临严峻的贫困问题。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中国公司来到肯尼亚投资兴业,将中国经验和技术带到当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注入动力。
带来‘蔬菜温室’的中国专家
“这位中国教授为肯尼亚引入了‘蔬菜温室’,”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园艺系教授尼亚拉拉这样介绍他的中国同事刘高琼,“‘温室’使肯尼亚农民可以全年种植蔬菜,收入得到很大提高”。
10月15日,在肯尼亚奈瓦沙附近,一名农民在除虫菊种植园里劳作。
肯尼亚旱季干燥炎热,雨季降水充沛,一年中有两次雨季,一到雨季蔬菜生长很受影响,这成为阻碍农民收入提高的一大障碍。1997年,来到肯尼亚埃格顿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的刘高琼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大学校园内搭建起一片塑料大棚,将肯尼亚的主要果蔬产品——西红柿首次引入大棚。
“使用塑料大棚,可以使西红柿的产量提高五倍以上,”刘高琼说。1998年,时任肯尼亚总统莫伊来到埃格顿大学参观刘高琼的塑料大棚,对此赞不绝口,鼓励推广。
自此,刘高琼每年都受到肯相关部门的邀请,前往该国不同的地区向农民传授、指导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塑料大棚也在肯尼亚逐渐普及。
已经在肯尼亚工作了19年的刘高琼依然在不断尝试,帮助肯尼亚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他说,肯尼亚农民多数从事着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缺乏经济效益好的种植项目。
甜叶菊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甜味作物,肯尼亚的气候也非常适合甜叶菊生长,刘高琼正在与同事进行引种栽培试验,计划在3年左右取得成果,并将其推广为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经济作物。
创造数万岗位的中国公司
“中国路桥给了我一份能够施展我才能的好工作,”土木工程系毕业的肯尼亚女孩瓦妮库说,“这让我多年的努力都有了回报。”
瓦妮库出生于内罗毕一个低收入社区,那里许多年轻人都没有工作。十几岁的时候母亲过世,她与兄弟姐妹在亲戚的帮助下长大。2014年中国路桥在肯尼亚承建的内罗毕至蒙巴萨铁路(蒙内铁路)项目在招聘技术人员,刚好大学毕业的瓦妮库被顺利录取。
8月31日,在肯尼亚蒙巴萨,一名工人在蒙内铁路蒙巴萨港站项目现场施工。
目前,瓦妮库在蒙内铁路蒙巴萨终点站施工现场工作,主要负责肯方人员的管理工作,及其中肯双方人员的沟通。她对自己的工作十分满意,一方面收入稳定,能够在经济上支持自己的兄弟姐妹,另外还能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在蒙内铁路的各个施工段,瓦妮库这样的肯尼亚年轻员工随处可见。截至2016年8月,蒙内铁路项目为肯尼亚创造了4万多个就业岗位,培训了2万名技术人员。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经济学专家贝思韦尔·基努希亚说,随着中非关系不断提升,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与援助为当地创造了就业,为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注入了强大动力。
启发扶贫事业的中国经验
“中国扶贫事业在过去四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扶贫经验值得肯尼亚和其他非洲国家学习,”肯尼亚渔业和蓝色经济部副部长米切尼·恩提巴近日对记者说。
2016年4月9日,在肯尼亚蒙巴萨,中国工程师和肯方工人们在蒙内铁路蒙巴萨西站工地上工作。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很严重,但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恩提巴说,农业机械化使中国的粮食生产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繁荣,使人民获益。
近年来,一些肯尼亚官员先后来中国“取经”。今年6月,肯尼亚农业部副部长理查德·莱斯亚皮来到中国,前往多个城市,考察农村、企业,听取讲座,了解中国在消除贫困和饥饿问题上的成功经验。
“中国与肯尼亚已经在众多领域开展了密切的合作,肯尼亚应该在扶贫领域学习中国的成功范例,”恩提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