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高度 ——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再回忆
编者按:10月13日,人民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侠客岛”先后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文章《我的文学情缘》,14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全文刊登该文。
在这篇文章里,习近平唠家常般地谈起他的文学阅读史。从孩提时“岳母刺字”的刻骨铭心,到为官宁德时对寿宁知县冯梦龙的心有灵犀,从梁家河窑洞里手不释卷读《浮士德》,到古巴首都哈瓦那两度凭吊海明威,雕刻时光般的讲述,把人带入了一段文学滋养、理想激荡的时空之旅。
深情的回忆和亲切的讲述,透露出习近平对文艺事业的深厚感情,对文艺创作的热切期待。如果说《讲话》是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层面对文艺工作做出定位和提出要求,那么这篇《我的文学情缘》则更多地从他个人阅读欣赏经验角度,印证了文学艺术给人的巨大精神力量。两者互为表里,深化着我们对文艺创作时代使命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两年以来,文艺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对文艺创作的关注和努力更加升温。文艺如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更加有益于世道人心,怎样以文化的方式塑造中国独特的国家形象,以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助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要扛起肩上的重任,中国文艺还需进行有闯劲、有韧性的不懈探索。
文艺座谈会已过去两年。总书记讲话的现场实况依然生生如在目前。
那是北京深秋,天高气爽,我们一早就来到人民大会堂。作为美术界的代表,我的发言安排在第四位。我的发言围绕着两个往事的回忆来切入中国美术的现状与期望。这两件往事都是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我作为当事人亲历和见证的真情实事。
一件是浙江美术馆的创建。杭州建专业美术馆的呼声由来已久,到新世纪初年,浙江省文化厅已着手规划。但馆址的选择却有歧见。一种观点主张建在湖畔,另一种观点力主建到钱江新城。2003年秋,我同肖峰老院长联名致信习书记,力陈湖畔建馆是美术界几代人的愿望,并叙上世纪末肖院长在长桥地块埋下美术馆石碑的往事。这封信得到习书记的重视,他于当年大年三十的上午,冒着寒风冷雨,打着伞,带着一行人视察长桥现场。之后在柳莺宾馆召开现场办公会,习书记听了各方面的意见后,厘清众议,确定美术馆选址西湖边。习书记深情指出:美术馆既然建在西湖边,就应当是中国的风格。那天,我正好穿一件中式对襟棉袄,习书记指着我说:就像许江的衣服,一眼看去就是中国的。习书记的这番话,不仅定位了美术馆的建筑风格,而且指明了内涵发展的方向。从此,浙江美术馆揭开了设计和建设的日程。当我在发言中回忆当年现场考察的情况,总书记亲切地询问:这个馆现在怎么样?我脱口回答:这个馆在浙江美术创作和展示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国也有影响。总书记满意地笑了。
另一件往事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发展。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关怀美院的发展。其时美院正处在重建南山校区、发展象山校区的关口。美术学院这样特色性的人文学院,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发展中,到底处于怎样的位置?2006年春,习书记主持省委常委会,专门听取美院的汇报,提出“浙江省全力支持中国美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文化大省、教育强省、美术强省的建设继续作出重要贡献”,并给予美院以强有力的支持。这在当时的全国艺术教育界传为佳话,并推进了各地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我在汇报中谈到美院发展坚持的“望境理想”“哲匠理想”以及创造性活化的思想,总书记说:听说学院有很大的发展。我说:设计象山校园的建筑师王澍获了普利兹克奖,象山校园已经名满海内外了。总书记颔首微笑。
岁月倥偬,讲话已历两年,却声犹在耳。那一天最深的印象,是总书记以他特有的风格,深情叙述,娓娓道来。我的位置与总书记仅一桌之隔,他翻动纸页的声音,我都听得分明;他情深意切的姿态,我都看得清楚。总书记的讲话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文艺的问题,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吹响文艺发展的号角,既是一个纲领性的历史文件,又是我们文艺创作的指南。最使我难忘的是总书记的脱稿言说。总书记的书单几乎是在深情怀想中涌出来的,夹忆夹叙之中有许多亲历的具体生活。我还记得当回忆俄罗斯文学时,他还对着我插了一句:我还喜欢列宾的《意外归来》。正是以这样一种对话的方式,用一代人的书单,道出一代人共同的心灵向往。整个讲话拥有一种文学艺术的力量。我们感到讲话的不仅仅是一位文艺的热心者,更是一位深有体会的文化中人,一位循循善诱的同道。我心中油然升起的是一个受着世界优秀文化养育的、对世界灿烂文明心存敬意的政治家形象,一个文明大国的领袖形象。
总书记的讲话显示了他的文化襟怀,没有官气,接地气;没有文件味,有人情味。他的讲话有许多三三一组的语言,如“三精”——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创作精良,“三抒”——抒写、抒情、抒怀,“三先”——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三有”——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三无”——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些极其生动的表达,在讲话现场就让我们过耳莫忘,我的笔记中都有清晰的记录。两年来,这些语汇已成为中国艺坛的最常用词,像一张语言的网,兜揽着讲话的主要内涵,在民间、在基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语言的魅力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种超越文件学习的传播力量,细雨润物,沁养人心。
总书记的讲话中蕴含着朴实的眼光和递进的视野。在脱稿言说中他深情怀记贾大山同志,谈友谊,谈情怀,谈人的精神,生动的言语塑造了一个坚守生活大地的草根作家的形象。总书记还谈到老作家王愿坚同志,谈他晚年的感慨,谈他对《创业史》作者柳青同志的称赞,这些发自肺腑的叙说,贯连起一种宏大的人格关怀,一种感人至深的人性魅力。
总书记的讲话还十分善于用层层叠进的的视野,来深度叙述文化的命题。如评点文艺乱象,呼唤时代精品,总书记先指出:“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接着谈优秀作品的重要性和特性:“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这几句话就极具深入浅出的风格。总书记分享了文学阅读的经验,感喟优秀文学作品对历史、对人性的影响。接下来,他生动地指出了当前的文艺乱象,其中的把脉诊断,十分准确,成为近期文艺比评的重要尺绳。这段文字不多,却将艺坛乱象尽收其内,极具剖析的力量。再接着,仿佛中医切判顽症,指出突出的问题是“浮躁”,如何解决“浮躁”,务要求“精”。在这两段中,又有极其精彩的论说,让我们在感觉批评的锋芒之时,又感受语言的快意。求精之后,总书记提出“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标举出王国维的三个诗境,进而提出“创新”的紧迫和要务,最后落脚在艺术家德艺双馨的自我修炼。洋洋洒洒,循循道来,由问题到现象,又到解决的方案和思想,既具剖析入理的锐意,又有思接千载的诚心,异样清新,绝不生涩,层层铺陈,持续深化。
两年过去了,无论是学校的工作,还是个人的创作,都获益于对讲话的学习。尤其那个面对面的现场经历,每当想起,如沐清风,总让我深深地浸没在一个巨大的文艺语境之中,往还于一个时代心灵的风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