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让我们,以此致敬长征!

2016-10-22 11:25:50|来源:贵州日报|编辑:张斯路

  原标题:让我们,以此致敬长征!(上)

  编者按:10月21日上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说:“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80年前,红军翻越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折多山……走过茫茫草地,穿过枪林弹雨,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

  今天,让我们走近老红军,听他们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重温伟大的长征精神,致敬长征!

  王道金:长征精神伴随一生

  “当兵就要当红军,工农配合杀敌人,买办豪绅和地主,坚决打他不留情……”

  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病房里,耄耋之年的老红军王道金仍然记得这首激昂的歌曲。他是为数不多从“红都”瑞金出发,闯过五次反围剿,经过湘江战役、娄山关大捷,翻过夹金雪山、走过松潘草地,一直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的人,再后来,他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我们无法想象,长征,如何贯穿了他的一生。

  

  老红军王道金一直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

  1915年,王道金出生在江西兴国县一个贫农家庭,15岁那年他怀揣母亲缝制的布鞋,跟上了红军的队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悄然从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这一走就是二万五千里。

  时年19岁的王道金,已经是红三军团第四师的一个小排长。作为湘江战役的先头部队,王道金负责侦查任务,回想起战斗的惨烈,他至今凄然:“打湘江是长征中最艰苦的一战。”5天激战,八万多人只剩下三万,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几乎全军覆没。“湘江渡口水面宽,水又深,有的战士掉进漩涡就被冲走了。”三军团四师十团团长沈述清和继任团长杜仲美相继牺牲,王道金所在连一百多人仅余三十人,一排最后只剩下十来人。红军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付出巨大的牺牲后,红军最终突破了国民党重兵设防的封锁线,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攻占贵州黎平,并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向黔北进军,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新的根据地。1935年1月初,红三军团四师渡过清水江、茶山关,经尚稽镇向遵义开进。王道金带领的一连一排到达南白镇,奉团部命令驻守。由于新增几十名新战士,一排改为警卫连,王道金任连长。警卫连的任务一是监视贵阳、鸭溪方向来犯之敌,二是保卫三军团没收委员会及其物资。

  为了确保遵义会议的正常召开,王道金带领警卫连不分白天黑夜地执行警戒任务,防止军阀搞破坏。“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我为遵义会议站岗。”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也挽救了革命。

  回忆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王道金说:“过夹金山时,当地老百姓说大雪山是神山,鸟都飞不过去。可无数的红军战士没有退缩,在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困境中毫不犹豫地上山了。”

  在杳无人烟的松籓草地。王道金所在的十一团,计划7天走出草地。可无边无际的草丛、沼泽让他们几乎无从下脚,脚下是草茎和腐草混合的烂泥,有的陷得太深没有救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友牺牲。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人数从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人锐减到不足三万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无数王道金一样的红军战士凭着一股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支撑到了胜利到来的那一天。

  长征胜利结束后,王道金接受组织安排到陕北红军大学学习。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王道金调入一二零师,任连指导员,先后参加了抗日游击战和留守警卫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他又作为师供给部政委参加了隆化战斗,并因后勤保障工作突出,荣立大功一次。

  1958年,中央号召部队支援地方建设,王道金被分配到了贵州铜仁,任专署副专员、地委常委,在这里一干就是13年。在他任内,主持修建的铜仁机场和湘黔铁路铜仁段两件工程,对改变铜仁落后面貌起到了关键作用,至今还是当地民众口中津津乐道的“政绩”。

  “当了一辈子兵,打了一辈子仗,再苦再难都胜利了,从不后悔当红军。”王道金慈祥而谦和的面庞上看不到一丝苦难的阴影,对于这样一位历经沧桑、阅尽世事的老人而言,长征,就是他的一生。

  何开钦:以大无畏的精神一路走来

  95岁的老红军何开钦,出生在贵州省黔西县一个叫做石桐树的地方。

  “七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穷得连吃的都没有。”十四岁那年,他找到红军的部队,红军收下了他。

  跟着部队一起走,爬雪山、过草地……从此,何开钦再也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如今,从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退休后,他和老伴李尚英一直居住在成都。

  看到我们-——从家乡来的人,何开钦谈兴很浓。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里,老人几乎没有太多的停顿。他思路清晰地为我们讲述自己参加红军的故事,声音洪亮。

  

  老红军何开钦讲述自己参加长征的故事。

  “红军在宣传中说,不打人不骂人,要解放受苦的老百姓。”进了部队后,何开钦看到红军做的和说的一样。

  何开钦当时所在的是红二方面军二军团6师16团,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

  1935年,红二军团开始长征。

  刚进入部队不久的何开钦,跟着一起走。“一路走到丽江、石鼓,渡过金沙江,进入香格里拉……”他回忆,当时不分白天黑夜都在赶路,每天要急行200多里地,实在走不动了也掉过眼泪。“可是走不动了,也要走,因为被地主抓住就会被杀掉。” 甚至有时候,何开钦睁开眼睛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在打瞌睡了,可脚还在不停地往前走。

  老人回忆,“见过贺龙,没有架子”。也记得张国焘坚持南下,反对中央北上方针的历史事件。

  在艰苦的北上路途中,还伴随着激烈的战争。何开钦记得,在甘肃就曾被胡宗南的部队包围。“还有,在宁夏固原也和国民党打了一仗。”“后追前堵,险象环生,但是我们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宁可死也不能带花(受伤),一定要走出来。”

  问及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老人也一一道来,仿若历历在目。

  “过雪山前,每个人都要带辣椒,在山下熬辣椒水。”何开钦和战友们每个人都要喝,因为辣椒可以提高御寒力。途中的雪山很高,带病的红军要搀扶着才能爬上去。山上是终年的积雪,看不到一丁点植物。

  雪山上,患有气管炎的指导员没有能熬过去,牺牲了。何开钦和战友们含着眼泪,用皑皑白雪将他掩盖。再往上,空气越来越稀薄,行走越来越困难,部队只能边休整,边前进。

  过草地的时候,也非常危险。“遍地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我们循着一方面军留下的路标前进。”何开钦跟着部队走到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茫无涯际的草地里,浅处没膝,深处没顶。“如果不小心陷入泥潭,会越陷越深,甚至被吞没。”红军战士们人拉人,才能把陷进去的战友拉出来。

  途中也没有树林遮蔽,睡觉就在干一点的地方合一下眼。带的干粮吃完了,何开钦和战友们就吃野菜、喝盐水充饥。“部队发了野菜的标本,要照着标本找来吃,不然吃下毒野菜会中毒。”何开钦就亲眼看到过,有红军战士错吃了毒野菜,口吐白沫。更有严重的,倒在野地里,再也没有能醒过来。

  连野菜都没有的时候,战士们就把自己的皮带烧了吃。因为在后勤部,何开钦对部队行军中生火的细节尤为记忆深刻。“从棉衣里扯出棉花,搓成棉花绳,再放在石板上搓。等有星星点点的火光了,就轻轻吹一下,让它越燃越大。”大家找来干草,引火煮东西吃。

  长征路上,何开钦和战友们正是凭着超凡毅力和信念,以大无畏的精神一路走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所在的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到晋西北驻军。因为急性盲肠炎,何开钦到了张家口,没能再跟随部队前行。

  长征的记忆,已融入血液之中。这位老红军在岁月的洗礼中见证新中国的蓬勃发展。

  采访结束后告别老人,我们前往建川博物馆。在博物馆的抗战老兵手印广场上,看到了抗战老兵手印碑林。“他们曾经用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改变了民族的命运。”

  在碑林中,我们找到了何开钦的手印。掌纹清晰的鲜红手印旁,写着--八路军一二0师独二旅旅部警卫员,何开钦。

  

  建川博物馆里留存的何开钦手印。

  图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程星 叶力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