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国内>>正文

话剧《伏生》将亮相十一艺节 史诗话剧的文化传承观

2016-10-26 16:41:51|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白薇

访谈现场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王偲瑶):国家话剧院精品力作的史诗话剧《伏生》将于10月27日、28日在榆林职技神木校区活动中心作为第十五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这部以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时代背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力作,是“从传统文化深处,走向现代舞台的表达。”

  侯岩松:狂背《尚书》 塑造一个好酒的“秦朝博士”

  话剧《伏生》是国家话剧院2013年年底推出的剧目,由王晓鹰导演、由孟冰、冯必烈编剧,严龙、张华翔舞美设计,侯岩松、涂岩松主演。该剧讲述了焚书坑儒时,伏生以身力保《尚书》的故事。他因教《尚书》出名,且有《尚书》孤本孔子批注版,若不焚《尚书》他便会有杀身之祸。历史记载伏生冒死把《尚书》藏在他家的墙壁里,逃出去好多年,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发现因为雨水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墙里面的50部《尚书》已经烂掉了一半,还剩27、28本,他就拿这27、28本再去教,另外那些烂掉的他已藏于腹中。因为他《尚书》才流传了下来,所以叫史无伏生便无《尚书》,即使有了《尚书》因为没有伏生,别人也不会懂。伏生是一位用生命扛起文化坚守的学者。

  提起伏生,很多人都感到陌生。主演侯岩松也有这样的难题,“创作演绎伏生这个人物一开始真的太难了”,侯岩松在采访中说。当时去找伏生的资料,就只找到史记里那短短的一小段。侯岩松说,一开始有将近一周的时间对于这个人物角色的揣摩和把握还是不够到位。“有一段时间,其他周围的配角包括我们的歌队、演员有的都演得很好了,他那就好像八字一撇,另一撇还没有写出来,”王晓鹰导演笑谈。既是文学大家又是秦朝博士,为塑造好这个角色侯岩松在排练厅待了三天,演到焚书的时候,侯岩松对着导演和观众直面着倒了下去。因为这一举动导演和他都感受到了伏生人物性格中的特质。后来,侯岩松又融合了自己在戏曲和音乐剧方面的造诣,对塑造伏生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作用。

  本剧通过涂岩松和侯岩松的演绎体现儒法之争,便是伏生与李斯之争:伏生保书,李斯焚书;伏生坚守儒学,李斯力捍法家;伏生妻离子散,李斯脑袋分家;李斯的步步为营,最终也无法阻挡伏生的棋胜一招。剧中一幕是李斯将死遇到伏生,此前伏生为保命不得已而装疯卖傻。李斯看到伏生很是得意,虽然李斯即将被腰斩,但是伏生家破人亡、书籍被毁、名誉被毁,如过街老鼠般,李斯认为他总归是赢了这大半生的争斗。伏生却知自己并没有输,于是他当着李斯的面背出了《尚书》,“四句为一段,我背了十段。这段戏是情感的集中爆发,虽然观众听不懂,但每次都收获雷鸣般的掌声,”侯岩松告诉我们。伏生是在用生命的力量表达,伏生不死《尚书》不亡。

  王晓鹰:汲取传统文化意蕴 创造中国式舞台意象

  “我把《伏生》概括为一出从传统文化深处,走向现代舞台表达的创造中国式舞台意象的戏剧,”王晓鹰导演表示,我们的创作并非只是为了讲述一个两千多年前孔门嫡传大儒如何传承儒家文化的故事,而是希望通过围绕《尚书》建立起伏生与李斯二人的生命对峙,表达对现代文化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剧中伏生的文化理想是宽容相对、多元并存,不以一时一势的功利需要而取舍存废,他活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时代,但是他仍旧感到孤独,因为这并非他所愿。

  《伏生》的舞台意象表达具有中国戏曲的神韵,却出离戏曲的外形。大量的传统服饰、传统发饰、传统音乐经过现代化处理成为一种现代表达的舞台艺术语言,用中国式文化的传统碎片,构成了现代戏剧的完整表达。把历史搬上舞台,是为了更好地启发人们感悟历史、传承传统文化。“这次来参加艺术节,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伏生,了解话剧这门艺术并传承传统文化,也是国家话剧院的责任,”王晓鹰说。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