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纪实:古调童声——天涯海角的一堂小学音乐课
麦宜斌和他的小学生,甄明摄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肖):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非遗”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和非遗保护相关的政策也逐渐落实到位。但是在保护之外如何让古老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传承,仍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全民课题。在海南三亚的一个小村庄里,记者有幸旁听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小学音乐课,不仅感受到了海岛渔民乐天开朗的天性,更惊叹于他们对当地古歌谣天然的热爱和有效的传承。
十月的海南依然是盛夏光年,三亚市崖州区的保平村,距离著名的旅游景点“天涯海角”不到20公里,这里是崖州民歌的发源地。清晨的乡村小路上,麦宜斌老师带领记者来到了古香古色的崖州民歌传习所,这里,也是他经常给小学生上音乐课的地方。
今年53岁的小学教师麦宜斌,是土生土长的保平村人,也是崖州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6年5月,崖州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很多年里,崖州民歌曾被人当做过时的老掉牙歌曲,麦宜斌也找不到知音,直到三年前,他得到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开始在保平村的港西小学一边教语文,一边教崖州民歌。“我们今天要唱的是摇篮调,这首歌的意思是妈妈在哄小孩睡觉时,告诉孩子说,孩子,我们家的前面种着香蕉,爷爷他们家的后面种着甘蔗,香蕉甜、甘蔗凉,等你醒来了妈妈就带你去吃。因为是哄小孩睡觉的歌,我们唱的时候要平和。”
崖州民歌发端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后期,是海南岛南部西部历史的活化石。麦宜斌教唱的摇篮调,是崖州民歌内容中相对平和、温柔的曲式,内容多以赞美家乡山水,表现农业生产为主。根据麦宜斌的介绍,摇篮调是海南岛当地古歌谣和汉文化结合的产物。
麦宜斌说:“像我们摇篮调,根据历史记载是受我们崖州地区原来一种古老的摇篮歌的影响。原来我们海南岛基本是黎族居住,从宋代开始有汉人南迁,所以很多汉人歌谣的用韵、唱词都会影响到崖州民歌。”
中原文化对崖州民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唱词,接近七言古诗的用韵特别适合小学生学唱,虽然音乐风格兼具“唐宋之韵律、燕赵之悲壮、齐鲁之儒雅”,但是易学易唱,通过麦老师的教授,一个刚接触崖州民歌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很快就能唱一首完整的摇篮歌曲。小学生告诉记者:“这首歌的意思妈妈哄小孩睡觉。妈妈说,妈妈出去干活了,你要好好睡觉。”
麦宜斌说:“目前在学校里教授这个课程,我都是把一些老艺人写出来的适合小学生唱的、有教育意义的歌整理出来,在教唱的过程中教给孩子们一些演唱技巧。这个学期我从二年级开始教到五年级,一首歌四句半,我教两节课他们就熟了,这么下来一个礼拜孩子们就能学会一首歌。”
今天,麦宜斌还请来了他在村子里的一批妈妈级女学生,来为孩子们做示范演唱。这些年轻的妈妈有各自的工作,或者务农,或者在村里开小店,给人打零工,但是在麦宜斌的课堂上,她们都是很享受歌唱的好学生。一位年轻的妈妈说:“坐着也唱,走路有时候也唱,我们都喜欢唱崖州民歌。我们都是农民,从小父母都教我们唱崖州民歌,我们自己也喜欢唱,所以麦老师教我们我们很开心。”古老的生活方式在渐行渐远,但是歌唱带给这个村子里人们的欢乐和幸福仍然触手可及,在田间地头、在屋前院后,在每一个节日的喧腾中,在每一个哄孩子入睡的夜晚,他们用古老的崖州方言,唱父辈唱过的歌,唱生活中的一切,唱到天涯海角,地久天长。
麦宜斌说:“特别是我们现在一听到摇篮调这个味儿,就可以想到父母摇着自己,或者摇着自己的弟弟妹妹哼唱的歌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KTV、歌舞厅,各种流行歌、影视剧等文化丰富多彩,但是,崖州民歌已经根深蒂固地扎根在我们崖州人的心里,是我们崖州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