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德国副总理访华缘何“遇冷”

2016-11-03 09:49:2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梁生文

  11月1日,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加布里尔率大规模经济代表团访华。加布里尔算是德国的“知华派”,一方面,他是中左翼社民党的主席,社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党际交往密切,历任党主席均频繁访华;另一方面,经贸关系是中德关系的基石,加布里尔主管经贸,成为双边关系中的关键人物。

  然而,与往常访华广受称赞不同,加布里尔此访遭到中德媒体不约而同地“泼冷水”,“德国之声”称此访“阴云密布”,《环球时报》还发表“别搞来者不善”的社评来提醒加布里尔。原因众所周知,加布里尔主管的经济部一周内先是叫停三安光电对德照明巨头“欧司朗”子公司“朗德万斯”的收购,后又撤回福建宏芯基金收购芯片制造商“爱思强”的许可。其本人亦在《世界报》撰文,呼吁“以强硬姿态对待中企”。一时间,外界纷纷议论,中德经贸关系为何遭遇寒流?

  坦率讲,在经历几年高速增长后,中德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遇到一些瓶颈。2015年,以美元计价,中德双边贸易额同比下降13.2%,中国由德第三大贸易伙伴下滑至第四。前些年,正是德国企业“太阳能世界”(Solarworld)最先提出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申请,引爆中欧光伏产业之争,近年德国又不断指责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干扰市场秩序。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德两国竞争力的此消彼长。人们常说,中德经贸“互补性”强,德国技术领先,中国则拥有市场。但近年来,中国产业不断升级,在不少领域对成为德企对手,引起德国警惕和担忧。去年,“德铁”集团来中国采购列车,令其长期供应商西门子颇为难堪。在德方看来,中国企业开展对德合作,很大程度上是为获取关键技术,占领世界市场,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上升也就不难理解。

  不仅是德国,其他西方国家同样担忧中国实力上升。在收购爱思强的案例中,德国政府实际上是收到了美国情报机构提供的信息,称“相关技术可能用于军事甚至核能领域”,德国才紧急叫停。但实际上,就连德国人自己也并不相信这是主要原因,《明镜周刊》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的“维易科”(Veeco)和“科瑞”(Cree)同样是知名芯片制造商,美国的举动“目的在于阻止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德美政府在此问题上“一拍即合”。

  在西方国家中,“中国威胁论”至今仍有广泛市场。欧盟国家相比美国对中国的接受度总体而言高一些,但不信任感并没有消除。德国外交部发布的战略报告就将中国定位为“挑战者”,主张防范和应对来自中国的竞争。也正因此,不少德国政治家都呼吁,要“保护那些对德国和欧洲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及其技术”。

  近两年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德国经济虽在欧盟内属“优等生”,但总体也仅能维持2%以下的低速增长。德国是外向型经济体,大规模拓展外部市场是维持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德国政府近年来不断要求中国扩大市场开放度,默克尔总理每次访华都呼吁中国取消“强制技术转让”、“外资股比限制”,向德企开放高科技、金融、电信等领域,给予德企“国民待遇”等等,认为德企在华受到歧视。近期集中叫停中企收购,或许也是在向中方发出信号,促使中方进一步开放市场。

  德国明年即将举行联邦议会选举,当前主要党派领导人纷纷蓄势待发,为本党争夺选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策不可避免将会内倾,照顾本国利益自然更容易赢得民众支持。我们无法确定加布里尔是否有相关考虑,但贸易保护主义无论如何并不可取,最终也将伤害自身经济。一方面,中国在德大多数投资为德国经济带来好处,不宜因惧怕竞争而放弃合作,而且中国工业化水平距德国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对德投资存量还很有限,“买断德国”并不是事实。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予外资的活动空间日益拓宽,但受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不同限制,经贸活动很难绝对“对等”,以此为由为双边合作人为制造障碍实为下策。希望德国政府能正视双边经贸关系面临的新挑战,加强沟通协调,相向而行,竭力避免“贸易战”,而非相反,这样才能推动中德经贸关系继续平稳发展。(李超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