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追寻伟人成长印记——访翠亨孙中山故居

2016-11-11 16:57:07|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涛

孙中山故居外景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高妙红 李晓婷):2016年11月,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当地一所中学的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更直观地了解孙中山在家乡的故事。

  150年前,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这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翠亨村是孙中山最早认识社会的窗口,是孕育他革命思想的土壤,也是他最早进行社会改革的试验场。

  孙中山从这里出发,矢志革命,推翻帝制,创立共和,他的革命思想和行动深刻地影响了时代,成为中国一代伟人。翠亨村从此后和伟人孙中山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本月,这里将迎来更多的团体和个人,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孙中山先生。

  翠亨村三面环山,东临珠江口,水路可以延伸至南海,虽然是中国南方的小山村,但不闭塞,它与港澳相邻,对外往来便捷,再加上众多乡亲远赴海外谋生,翠亨村村民很容易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小小的翠亨村走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并非偶然。

  孙中山小时候家境贫寒,一家靠租耕位于村东北俗称“龙田”的二亩半翠亨孙氏祖尝田为生。童年的孙中山跟随二姐砍柴、割草、拾猪粪,无论山上或田里都留下他勤劳的身影。他日后的很多思想的启发都离不开早年在家乡的艰苦农家生活。如今,纪念馆保留了“龙田”当年的历史风貌,是国家一级文物,游客能近距离观看“龙田”。据纪念馆副馆长林华煊介绍说:“这是翠亨村剩下的唯一一块耕地,我们利用这个地方宣传环保,让学生体验伟人小时候的农耕生活,每逢插秧、收割的时候,微信号上报名非常火爆,我曾经看到三代人一起来的。”

孙中山书房

  故居门前的一棵榕树下,有一尊青铜雕像,说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听村里的一位太平天国遗兵冯爽观老人讲述太平天国洪秀全起义反清的故事,孙中山对洪秀全充满了崇仰之情,玩游戏时,还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孙中山多年后坦承自己革命的最初动机是发自与太平天国老英雄的谈话。

  孙中山9岁入村塾,13岁时赴夏威夷投奔哥哥孙眉,接受西学教育,开阔了他的眼界,孙中山曾回忆道:“始见舟轮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1892年初,长兄孙眉从檀香山汇款回乡,孙中山亲自设计和主持修建了一座三开间两层的小楼,这就是今天所看到的翠亨孙中山故居。

  故居院里有一棵酸子树,树种是孙中山在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来的。原来是直生的,1931年以后被台风刮倒,但至今仍然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孙中山故居中西合璧,窗户众多,走廊四通八达,最特别的是楼的朝向为西,与当地民居正好相反,独树一帜。纪念馆副馆长林华煊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因为他们家的地方是西面开阔,后面窄小,呈现梯形状,试想如果门向着东边的话肯定风水不如现在好,而翠亨村坐落在珠江口西岸,依山向海,很符合风水学说,孙中山的家选择朝西,也是因地制宜,这也说明了孙中山敢于破除封建迷信,敢于这样做。”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内景

  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孙中山先后在澳门、广州、石岐开始药局行医,他逐渐从“医人”走向“医国”,“行医日只一两小时,而从事革命者,实七八时。”。在故居的二楼,有一间孙中山的书房,见证了他由改良转向革命的过程。在这里,孙中山曾起草《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四点主张,他常常与同乡好友陆皓东等人抨击时弊,被时人称为“四大寇”。改良尝试最后失败,孙中山逐渐走上了寻求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五桂山下,兰溪河畔,山河绿如蓝;小小翠亨村,走出一个人,点亮一片天”,孙中山后来引领的革命行动影响了中国众多仁人志士,翠亨村至今留有许多名人故居,如国共两党早期领袖陆皓东、杨荫和杨心如等人,他们早年都曾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

  孙中山的印记在翠亨村里留存,他的“博爱”、“天下为公”的思想至今在海内外传播。今年适逢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翠亨村迎来了更多的参观者,10月底更是达到一天3万人次的参观量。当地的中小学生纷纷来到孙中山的出生地,寻觅伟人当年的成长足迹。一名中学生说:“觉得孙中山的革命其实挺不容易的,可能就像他家门口那棵大树一样,被雷劈了还能生长,象征着一种革命精神。孙中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为祖国报效,开辟出一片天地。”

  负责管理翠亨村丰富历史遗存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刚刚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纪念馆副馆长林华煊认为翠亨村很有历史内涵,必须谨慎开发利用:“这么有光荣传统的一条村,要非常慎重地考虑怎么利用翠亨村,让大家可以领略我们的先人是怎样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而且它有传承性,从孙中山到杨荫到抗日的烈士,我觉得历史内涵特别丰富。”

1929年的翠亨村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