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缓和医疗”要攻破观念和制度壁垒
中国人对缓和医疗还很陌生。大部分人临终选择在医院抢救,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家人痛苦而无助地陪着。我国老年人已超过2亿,晚期癌症等慢性病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全国仅有146家医疗或养老机构、2家社会团体开展缓和医疗服务,其中大部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月11日 澎湃新闻网)
缓和医疗,这个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还算是陌生的概念,现在因为中国正在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逐渐被公众认识和思考。其实缓和医疗在国外起步非常早,早在上世纪70年代,缓和医学在英国就成为一门医学专科。
1990年,世卫组织对缓和医疗给出了明确定义:缓和医疗是一种提供给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旨在提高他们生活质量及面对危机能力的系统方法。通过对痛苦和疼痛的早期识别,以严谨的评估和有效管理,满足患者及其家庭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其实我们要注意这个定义的最后一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组:满足患者、家庭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这其实已经指出了缓和医疗的一个突出特点,即它不是以医治好患者的疾病为目的,而是通过“严谨评估”和“有效管理”,满足患者和家庭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说白了,缓和医疗就是在一个人患绝症并且救治无望的情况下,通过必要的医学护理手段减轻痛苦,对患者进行一些无创的医疗护理,让病患能有尊严、安静的离开这个世界。
客观的说,缓和医疗的观念在当下的中国多少还显得有点太“前卫”,大多数中国人对生命尊严的认识和亲情伦理的认知还不能够接受至亲的人得了不治之症而不进行他们认为很“必要”(大多数是过度)的有创治疗。一是从情感上难以接受,认为如果不花费大量精力和钱财对亲人进行挽救生命的治疗,就是没有尽心,会留下终生遗憾,甚至会落下埋怨;另一方面,大多数人面对亲人患绝症的事实,感情上都不能接受,在治疗结果上,他们也会“本能”上选择相信有奇迹出现,所以,无论是有钱还是没钱,大多数人都会对医生说这样一句话:医生,您一定要尽力救人,无论花多少钱都行……
所以,传统观念是缓和医疗推进缓慢的最大障碍,改变传统观念是需要时间,但在全社会推广生命价值教育,宣传缓和医疗的好处和内涵意义,无疑会为全社会节省巨大的资源。
除了观念,制度壁垒也是缓和医疗难以推开的重要原因,因为缓和医疗的费用支出仅仅是大医院科室的十分之一左右,所以在当前医院科室创收还是医院运营主要模式的大环境下,想要在三甲医院设立相关科室的确非常难。当然,缓和医疗的主阵地应该是在社区医院,因为缓和医疗对医疗技术和护理硬件的要求并不是太高,所以现在重点应该从政府医疗卫生规划的角度去谋篇布局缓和医疗服务在基层社区卫生机构的覆盖和应用,仅仅靠医疗系统内个别医院志愿者的坚持和示范,终究只能是“标本”意义,而不具有普惠性。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有270万名癌症患者死亡,占去20%的卫生总费用,其中60%的癌症患者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他们住进大医院,占用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却并没有换来痛苦的减少。所以缓和医疗的推广不仅仅是节省大量医疗资源,更重要的是减缓了病患和家属的痛苦,更有利于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因此,破除观念和制度壁垒,更进一步推广缓和医疗势在必行。(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