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APEC利马峰会: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角色
11月20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APEC会议批准了《亚太自贸区集体战略研究报告》和相关政策建议,并以此作为《亚太自贸区利马宣言》。这被看作各经济体领导人全面推进亚太自贸区进程的“首个实质动作”。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受到的关注剧增,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因特朗普上台面临“临床死亡”,外界有舆论甚至认为“美国正在放弃领导权”,而中国接过了制定规则的任务。
这一说法是过于简单化的夸张表述。它的潜在逻辑是:RCEP和TPP分别由中美主导,TPP破产导致的空白将由中国主导的框架迅速填上。这里至少有两个逻辑漏洞:
第一,中国事实上对TPP、RCEP皆抱持开放态度。中国寻求加入TPP,但因地缘政治因素,中国的加入从一开始就受到抑制。RCEP由东盟而非中国发起,尽管美国尚未参与,但其制定的贸易规则并不可能与美国自贸需求背道而驰。
第二,所谓的“空白填补”,更多的是亚太国家随势而动。特朗普已经宣布,上任首日即退出TPP。在TPP可能迅速搁浅之际,多国开始将重心自然转向RCEP,将其看作替代方案。但利马峰会并未就如何解决具体实现路径的困难给出方案。在利马峰会上,APEC领导人重申TPP和RCEP都是实现亚太自贸区的路径之一,为保持亚太自贸区的势头,APEC经济体将在2020年前评估可能的路径对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的贡献,并明确下一步具体工作领域。
无论具体实现路径的命运如何,在参与和建设亚太自贸区中,中国的逻辑一以贯之:中国并不寻求书写排斥性的贸易规则,寻求互利共赢与最大化的利益对接是其基本思路。这也是中国为什么积极推进亚太经贸区进程的启动。
与TPP、RCEP等具体路径相比,亚太自贸区是中国积极推动的长期愿景。在2016年APEC利马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言中重提两年前在北京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强调“有效应对区域贸易协定碎片化现象,倡导开放包容,防止封闭排他。”在多边自由贸易进程面临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中国角色并非寻求所谓单独书写贸易规则的“主导权”,而是更加坚定地推进亚太深度一体化,推进合作共赢,展现大国担当。
在这一整体逻辑下,中国今后的努力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向。第一,继续扮演亚太经济引擎。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决策层更加强调经济效益和质量,强调创新激励与绿色发展。中国更大的发展动能是更深入地推进区域一体化、融入世界经济的前提。
第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效率。参与和推进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体而言,中国的自贸协定伙伴经济体量相对较小,中国需要与更多高质量的自贸伙伴及区域组织展开自贸协定谈判,改变目前在亚太经济一体化中参与度相对不足的基本现实。
第三,精耕细作“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亚太地区自贸协定繁多,相互交叉,规则间融合与监管难度巨大。“一带一路”旨在克服相关国家政治、社会、法律、文化等差异,推进经济合作的思路,与亚太地区构建平衡、包容、可持续、创新和安全增长的愿景高度一致。“一带一路”包含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巨大机遇,必须务实推进。(法制网特约评论员 陈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