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去年中国气温创历史新高 气候安全应得到重视

2016-01-13 09:17:04|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编辑:赵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柳青):中国气象局12日指出,2015年中国气温创历史新高,降水总体偏多,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总体偏轻,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对交通和健康影响大。中国气象局当天还表示,从2014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而中国亟需提高温室气体的观测资料总体匮乏的现状,提升资料融合分析和模式的能力。气候安全作为一种新能的非传统安全,应当得到重视。

  中国气象局在12日发布《2015年中国气候公报》和《2014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根据《2015年中国气候公报》,2015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数据135年以来全球气温最高的一年,而截至去年12月,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已经超过1982至1983年,成为历史上第二强的厄尔尼诺事件,这是影响2015年中国气候的最主要全球性因素。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当天表示,在这两个全球性因素的影响下,2015年中国气候呈现了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是气温创了历史新高,降水总体偏多,但是空间分布不均匀;第二是总体来说,气象灾害属于偏轻的年份;第三是梅雨的入梅时间早,出梅晚,也可以说梅雨季的时间总体上比较长,降水显著偏多;四是台风登陆的个数少,但是强度大,强台风‘彩虹’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第五,中东部地区11月以来雾霾天气频繁,对交通和健康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中国气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共出现了11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过程,虽然比2014年减少2次,但是2015年的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污染浓度大,北京则在去年12月两次启动重污染红色预警。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周兵在当天表示,从气象角度分析,平均风速小、相对湿度大以及厄尔尼诺等全球性因素都是造成入冬以来京津冀地区雾霾加重的外部原因:“11月以来,京津冀地区平均风速是1.8米/秒,是1961年以来的历史同期第五小,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相对湿度为历史同期最大。厄尔尼诺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偏弱。霾的主要原因大部分还是跟排放有关系,气象条件只是造成霾污染的外部因素。”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气象局先后建设了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等7个大气本底站,分别代表中国几个典型气候、生态和经济区,展开中国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监测与分析。12日发布的《2014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14年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3种主要温室气体的年平均浓度分别升至398.7ppm、1893ppb和327.9ppb,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值,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创下了1990年建站以来的新高。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杨当天表示,由于人类活动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2014年我国大气中部分卤代温室气体,如氯氟碳化物等浓度已经开始下降,但是六氟化硫和一切氢氯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的浓度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014年,青海瓦里关站和北京上甸子站大气中的六氟化硫浓度都达到了观测以来的最高值。现在在冰箱、空调里面使用的制冷剂在大气中观测到的氯氟碳化物是对臭氧层有破坏的,我们国家禁止使用这些,这些物质,我们观测到浓度是下降的,但是它的替代物,比如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这些我们还是在使用,所以浓度是上升的。”

  李杨在当天还表示,中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进一步掌握中国各个区域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亟待改变中国温室气体观测资料总体匮乏的现状,提升资料融合分析和模式的能力。

  有统计显示,本世纪以来,中国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同期全球平均值的8倍,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约1%。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当天表示,气候安全作为一种新的非传统安全,与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经济安全具有明显联动效应,应当得到重视,“总体来数,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所造成的不管是对自然生态系统还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的不安全因素,可以笼统的概括为气候安全。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家新型的安全体系,这都需要熊全球视野出发,高度重视气候安全问题。要科学认识气候、主动适应气候、合理利用气候、努力保护气候。”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