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普密蓬时代”的泰国局势会企稳吗?
新华网北京11月30日电 泰国立法议会29日确认王储玛哈·哇集拉隆功继承王位,成为泰国却克里王朝(即曼谷王朝)第十位国王,即拉玛十世。泰国由此进入一个“后普密蓬时代”的新时期。
之所以称作是“后普密蓬时代”,是因为普密蓬国王在位70年,不仅理顺了君主立宪制下王室、军人和政治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把国王对稳定国家政治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某种程度上说,普密蓬国王中年之后,已是泰国国家维持安定、摆脱危机的“稳定器”,他有时甚至只需寥寥数语,就能化危机于无形。可以说,普密蓬国王在位的中期和后期,他的政治权威一部分源自宪法赋予的职权,更大一部分则来自他的个人魅力与威信,或称个人属性。因此,外界担心,普密蓬国王的去世是否会在泰国造成“权力真空”,各派势力是否会借此兴风作浪。
诚然,个人属性是无法完全继承的。但如果翻看泰国历史就会发现,任何一个国王在登基后都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来奠定根基和树立威信,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位国王的个人属性是继承得来或一蹴而就的。1932年,泰国军人革命结束了泰国持续数百年的君主制。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后,当时的泰国王室风雨飘摇,重要性一落千丈,正是普密蓬国王用十多年的亲力亲为重建民众对王室的信任、重塑王室口碑。
回溯泰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来的政治格局,从来都是在王室、军人、政党这三支力量此消彼长的的角力中向前推进的。从上世纪50年代的军人独裁,到70年代军人总理他侬·吉滴卡宗在王室力量作用下流亡;从80年代有军人背景的炳·廷素拉暖在国王协助下两次挫败政变企图,到1992年国王“劝退”军人总理素金达;从90年代末亚洲金融风暴后政党的重新崛起,到商人总理他信·西那瓦势力的席卷政坛;从2005年持续至今的街头政治,到军人政治通过两次政变再次回归……不难看出,泰国的政治进程从来就是一个王权、军权和政权的磨合过程,只不过,磨合行为有时反映为政治协商,有时演进为社会运动,有时激化为暴力冲突。
过去十年,泰国政治步入一个相对动荡的历史时期,政权频繁更迭,两次发生政变,街头政治活跃,社会分裂明显。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如果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仔细分辨,可以发现,王室和军人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步调一致。2006年军事政变后,军人以前所未有的措辞高调宣布只效忠国王及王室;2014年军事政变后,巴育政府一直在国王先前提出的指导思想中探索政治协商机制,探寻能够维持政治稳定、弥合社会分歧的政党法和选举法。
今年8月,泰国通过公投通过新宪法,其核心变化有二,一是加大了上议院在国会中的话语权,规定全部上议员都由王室等机构指派产生;二是废除了“总理必须产生于民选议员”的规定,确立了在出现政治僵局时可由非民选人士出任总理的机制。这两大变化实际上进一步降低了因政党斗争造成政局混乱的可能性。因此,有观察人士认为,巴育政府通过修宪等方式已提前做好布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军人可能会与拉玛十世更加紧密配合,发挥新的维系国内政治稳定的作用。
当然,泰国仍存在诸多可牵动政局的不确定因素,如军人内部的派系问题、明年的大选结果等。新国王的顺利继位势必开启一个新的时期,但由于泰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受宪法约束并不直接干政,因此,不能把政局稳定完全寄托于国王一人之身,政党的意愿和军人的态度仍是未来左右政局的主要因素。(凌朔)
(原标题:“后普密蓬时代”的泰国局势会企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