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佑年:30年匠心练出"金耳朵" 一辈子铸好编钟的"哆来咪"
中国青年网武汉12月4日电(记者 刘尚君)痴迷了编钟一辈子,刘佑年说,他就是爱听从这编钟敲出的“哆来咪”,清脆悠扬、动听悦耳。
精耕细作30年,作为一名大师级的“铸钟人”,殊不知,他拿着钟锤上在编钟上这样轻轻一敲,敲出的是历久弥新的编钟韵味,敲出的是千磨百练的高超技艺,敲出的是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找到刘佑年可费了不少劲,他所在的武汉机械工业研究所淹没在一片相对破旧的筒子楼中。一所上世纪50年代的旧办公楼,几间味道呛鼻、原始简陋的大厂房,便是刘佑年这30年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他从一名不折不扣的理科男变成对乐理精通的艺术学者,他在机器的轰鸣声和调音的噪音声中练就了一听就准的“金耳朵”,他把与音乐为友,与编钟为伴的青春,毫无保留滴献给了这里,只为铸造一件件愈加精美的编钟艺术品。
刘佑年正在进行编钟铸造工作。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绝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编钟,作为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很多普通人并不熟悉。它兴起于西周,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秦汉,多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木锤或木棒分别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歌曲。厚重的铜壁上,凝结着穿越时空的中国智慧和天籁之音。
毫无疑问,编钟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冷门的小众文化,铸造编钟也算得上是一门传统古老的技艺了。“之前我们都没怎么学过特别系统的铸造方法,全靠自己琢磨出来的经验。”到今天,刘佑年已经是武汉机械工业研究所的第四任铸钟人。
“我干这玩意儿,没有兴趣肯定坚持不下来。”说起来,刘佑年是一名从机械专业毕业的学生,这与传统音乐器械制造完全搭不上边。但是“任性”的老刘就是凭借着对音乐的喜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现在的职业。从1986年进入武汉机械工业研究所开始,他便一直在扎根在生产一线从事艺术铸造产品和经营管理工作。
最开始制造编钟,刘佑年可是个不折不扣的音乐黑洞。“那时候我们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复制和仿制编钟,做出来的作品能让人能听出音符在调上就行,没啥大标准。”什么音调、音色、响度等乐理知识,刘佑年都不太了解。但是他并没有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经常向老师傅学习,争取把别人的智慧都变成自己的智慧。
1991年,上海民族乐团来到研究所定制33件套的编钟,懂行的行家一看刘佑年就不懂音乐,便从五线谱开始教他。为了更好的了解编钟的构造,刘佑年不知跑了博物馆多少趟,湖北省博物馆的学者也给了他很多帮助。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刘佑年完成了33件套编钟的制作。本以为做的很好了,但是当上海民族乐团的音乐家来验收产品时,有11口钟当场被他们判了死刑。
“你们这个钟的没有调过音。”也就是从这开始,刘佑年第一次知道原来制造一口编钟,还需要调音这道工序,不是只要保证音准就行。“要把音乐艺术和操作技能结合起来,才能制造出精美的作品。”
虽然自己的作品被判了死刑,但是,刘佑年感觉自己的铸钟本领上了一个大台阶,也找到了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