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这些气质照片你一定不知道

2016-12-08 09:06:09|来源:中青在线|编辑:谷士欣

  【编者按】2016百部中国梦微电影征集活动评选阶段圆满结束。《红色气质》等百部网络微电影、微纪录片也成功入围。本次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中华慈孝文化节组委会、永畅传媒协办。活动旨在通过网络微电影展示各行各业普通人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故事,以及青年人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新华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制作了微电影《红色气质》。电影见证着李大钊、瞿秋白等革命先烈的身影从历史深处走来,探寻照片背后的故事。

  熊大缜:用知识报效祖国

  在清华园的英烈纪念碑上,闻一多等革命先烈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详,其中有一个名字却鲜为人知——熊大缜。

  

  熊大缜,祖籍江西南昌,1913年生于上海新闸路。他18岁时由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考入清华大学。熊大缜外表英俊,学习成绩优异,在表演话剧、打网球等文体活动中,他永远是焦点。

  但熊大缜的优秀远不止于此。他最引以为傲的是搞科研项目,什么科研呢?红外相片。由于红外线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可用于远距离拍摄或对生物组织进行穿透摄影,直到今天还在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森林、海洋污染调查或司法鉴定等领域,而熊大缜就是中国拍摄红外相片的第一人。

  

  (图为中国第一张红外线照片,1935年熊大缜于清华大学气象台楼顶,拍摄二十余公里外的北京西山夜景)

  此照片一出立刻引起清华大学以及当时学术界的轰动。给当时人力、技术和资源都十分紧缺的中国以巨大的鼓舞,证明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搞好科研。

  

  1937年,熊大缜考取赴德国留学名额。但出国前“七七事变”爆发,熊大缜心系祖国命运,放弃自己的学业与家庭参加了八路军,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创建了抗日敌后根据地中第一个技术研究单位——技术研究社,领导研制烈性炸药、地雷和无线电设备,被称为“军工大王”。

  用理想浇灌希望,用知识报效祖国。熊大缜用自身所学诠释红色气质。

  成本华:头可杀而志不可屈

  

  这位站在照片前方,面带微笑、双手交叉的女生叫成本华,安徽和县人,年纪24岁。她身后坐着四个日本兵。

  1938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安徽和县,成本华和家乡人民奋起反抗,但她不幸被捕。面对当时日军的投降令,她却面色凝重始终一言不发,蔑视眼前的这些日本兵。随后,日军将成本华关押起来,残忍地将她轮奸。

  几天后,日军在撤退时将她捆绑着带到和城大西门外的刑场,让她亲眼目睹日军枪杀被抓到的中国人。就这样,成本华被迫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同胞倒在了她的面前。

  

  当时日本刽子手杀累了,就找来几个板凳,靠在大西门城根的碉堡旁休息。这时,日本兵解开成本华身上的绳索。面对堆积如山的尸体,成本华知道死期将至,但她毫不畏惧地轻轻活动一下麻木的双臂,理了理凌乱的头发,然后面朝太阳,双手交叉地抱在胸前,脸上露出轻蔑的微笑,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并让日本记者给她拍了一张照片。拍完后,几个日本兵就用刺刀刺杀了成本华。

  

  1938年由日本朝日新闻出版社发行的日本老画报中,留下了成本华这张最后的影像。

  配图的文字介绍寥寥,“和县城门上抓到的唯一敌军士兵、女俘虏成本华,她的腰带上带有‘中国女童子军’字样,这名抗日顽固分子没有吐露丝毫军事机密。”

  面对敌方残忍的杀戮,成本华视死如归,表现出“头可杀而志不可屈”的红色气质。

  赵一曼:英勇就义的革命先烈

  

  这张照片中的女人叫赵一曼,他怀中儿子叫做陈掖贤, 乳名宁儿。

  拍摄这张照片时,赵一曼心里大概已经料到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孩子。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出生于地主家庭,生活条件相对优越。1928年4月,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赵一曼与同学陈达邦结婚,后来陈达邦继续留在了莫斯科学习,而赵一曼回到湖北宜昌开始了地下工作。

  1929年赵一曼生下一名男婴,给孩子取了乳名——“宁儿”,意在怀念列宁。

  1930年,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赵一曼,抱着宁儿拍了一张合影后,就找到宁儿的姑姑陈琮英(任弼时的爱人),俩人一起把宁儿送到陈琮英的堂兄陈岳云家,母子俩从此生死两茫茫,那年宁儿只有1岁。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主动要求到东北沦陷区工作。在一次日军突袭战中,500余名日伪军围攻赵一曼所在驻地,她亲率一个班掩护。几天后,赵一曼与几名抗联战士被包围,她的大腿被子弹贯穿,昏迷后不幸被俘。

  据统计,赵一曼被押解回哈尔滨后,伪滨江省公署警务厅对她采用的酷刑多达几十种,其中还包括电刑。但赵一曼始终保持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日军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在赵一曼牺牲的前一天,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便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

  

  遗书写道:“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遗书的笔记非常潦草,或是时间紧迫、或是身体已经被折磨到极限,我们已经无法揣测当时的环境。但我们依然能从遗书中感受到赵一曼当时对孩子的愧疚、对抗日事业尚未完成的复杂心情。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小北门外英勇就义。

  这一年,她的儿子陈掖贤仅8岁。

  底层人民的民族气概、知识分子的大义凛然、革命先烈的视死如归,一张张照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庞,释放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红色气质:

  据了解,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是目前全世界馆藏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照片档案馆之一,收藏了1892年以来的大量珍贵历史影像,目前已藏有1000余万张数字化照片和200余万张胶片底片,是中国馆藏量最大的国家照片档案馆。

  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是《红色气质》的解说者。几年来,她一直在研究档案馆里的老照片。1000多万张照片,她熟悉的就有大约400万张。为了制作《红色气质》,她与“战友们”一起,从几万张照片中精挑细选,最后形成这部个人史和国家史、个人相册和国家相册交织呼应的微电影。

  每个人对于“气质”都有自己的见解,你身边有哪些“气质”老照片呢?

  《红色气质》微电影观看地址:http://article.cyol.com/video/content/2016-12/01/content_14796262.htm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