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老人捐款成“瘾”十几年几乎每月都捐
1月14日,成都五块石车站附近,廖弟友在家接受记者采访。
/人物名片/
廖弟友
年龄:93岁 出生地:广安市邻水县
廖弟友是成都铁路局退休职工,被称为“捐款爷爷”。十几年来,他几乎每个月都会捐出一笔钱,数额在100元至200元不等。
进入人生的第93个年头,廖弟友的眼眉一天比一天低垂。
在摔碎右膝盖后,他再也走不远了。每天坐在竹子编的椅上,层层棉衣把他裹得像个粽子,厚重的帽子把他白色眉须压折下来,他也懒得举手将它抬一抬。每天一大半时间都蜷在不到十平的老屋里,屋外,阳光灿烂,黑漆漆的屋里还开着灯。
好久没有记者来过了,院子显得有些落寞。
一段时间来,院子里隔三岔五会有记者来,有时候,来的是慈善组织的人,有时候,来的是街道办的领导。
他们来这里,是因为这位93岁的老人经常捐款。十几年来,他几乎每个月都捐款。对他来说,捐款就像吃饭喝水,没有捐款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捐款成名 好多人来看他
廖弟友的老屋,在成都五块石车站附近。顺着逼仄的巷弄进去,尽头处的三层砖瓦老屋摇摇欲坠,廖弟友和老伴就住在底楼。这些年,四下新楼盘如雨后春笋,老房子被紧紧包围。老院子里,上了年纪的邻居,一个个背手踱步。他们大多是最近才知道了廖弟友“竟然还有一个怪毛病”,他的这个“毛病”,让寂寞的院子来了不少慈善组织、街道办领导,以及很多记者。
村上和街道办的领导,带着毛毯和慰问金去看他。“有次一个领导给了我600块钱,我说可以捐给好多人了哦。”廖老眉头颦蹙,有些着急,欲言又止。曾有位小学老师拿来DV要拍他,并告诉他,回去会制成光盘放给学生看,让大家都学习他助人为乐。
1月3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这里,廖弟友正坐在他那张椅上打瞌睡,天气预报播完,他关掉电视。见有人来访,一下精神起来,满面笑容。
“你们来了,屋头小,对不起了。”老人扶着右膝好不容易起了身,嗓子里挤出几句沙哑的寒暄,又低头去搬小凳子。
坐定,他从常坐的凳面儿上,拿起两个塑料袋,小心打开。
盒子里有一堆药,还有一大叠单据,这些都是他捐款的凭证。
十几年来,几乎每个月,他都捐一笔钱,数额在100元至200元不等。几乎每笔捐款都有受款人签字。8个纸质信封中装着近50张粉红色的《感谢信》,或因对方遭受了水灾地震,或遭受着伤病伤痛,信的落款为各大公益救助团体。
看完这些,廖弟友又翻开荷包,小心翼翼掏出一个锡箔盒子,从中抽出两叠巴掌大小的泛黄的纸。笨拙地翻开,一张快要揉碎的纸上写着:“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献金证”,上边写着,捐献人为西南铁路工程局工总一大队三中队廖帝(弟)友,时间是195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