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篇】抓住“准”字下功夫 脱贫攻坚成果好
【摘要】 重庆市巫山县骡坪镇,全镇8532户35811人,其中贫困人口1198户4073人。自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骡坪镇便是巫山脱贫任务较重的乡镇之一。因扶贫措施有效,脱贫成果良好,该镇今年8月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巫山县骡坪镇党委书记董亚平(左)到贫困户家走访,了解其家中近况。 特约摄影 马多 摄
重庆市巫山县骡坪镇,全镇8532户35811人,其中贫困人口1198户4073人。自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骡坪镇便是巫山脱贫任务较重的乡镇之一。因扶贫措施有效,脱贫成果良好,该镇今年8月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在骡坪镇党委书记董亚平看来,这一荣誉的获得,应归功于在扶贫工作中,镇上紧紧抓住了一个“准”字。
精准识别
“4000多名贫困人口,这是一个多大的数字。如果不能一一精准识别,就很难达到良好的脱贫效果。”董亚平告诉记者,为摸清贫困底数,在扶贫工作开始之初,在镇政府带领下,全镇就成立了17个扶贫工作组,由180名镇村干部深入村社一线,对全村贫困人口逐户上门走访,采集相关信息,建立了详细的“贫困档案”。
与此同时,建立结对帮扶制度,组织400多名帮扶人员,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帮扶,帮助贫困户谋划致富门路。为保证结对扶贫扶出实效,去年镇里还针对帮扶人员开展培训,让他们全面掌握相关扶贫政策,熟悉脱贫方式方法。
通过结对,帮扶人员对贫困户家中贫困情况、致贫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消除了以往在贫困户评定上的盲点和漏洞,做到了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
精准施策
贫困户致贫原因各不相同,通过前期“摸底”发现,在骡坪镇,因病致贫和因学致贫的占大多数。
龙河村村民杨庆龙家,两种情况并存。杨庆龙本身患重病,几乎无劳动力,一个小孩仍在读书,父子俩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在帮扶过程中,镇上充分运用医疗、教育相关扶贫政策,为杨庆龙申请到医疗救助政策,在他每次入院治疗后,除新农合报销的75%外,镇上再给予他3000元补助;他的小孩则享受到了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学费全免。
考虑到他家情况,镇上还免费为他家建了羊圈,为他提供了5只山羊,并用低保政策对他们父子俩进行兜底帮扶。通过扶贫政策的合理运用,杨庆龙一家在今年实现了脱贫。
今年,骡坪镇还在巫山县率先试点开展医疗帮扶,在全镇范围内梳理出269名救助对象,并将初步筛查出的因病致贫的76名贫困群众,全部送往巫山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接受治疗。
精准规划
若想保证脱贫不返贫,仅靠政策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骡坪镇,土豆、玉米、红薯这“三大坨”是最主要的增收产业,虽然稳定,但见效太慢。
为此,镇上请来相关专家进行考察后,对全镇近3万亩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形成了以烤烟、核桃、脆李、中药材、蔬菜种植和山羊、生猪、土鸡养殖为主,乡村旅游和光伏扶贫为辅的全新农村产业格局。
通过一年多的发展,全镇共成立专业合作社25个,在贫困村发展村集体企业3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300多户贫困户成为公司股东多方受益。目前,全镇发展烤烟5600亩,新增核桃1500亩,种植脆李7000亩,新增蔓青菜1200亩。
借助产业转型升级,立足区位优势,骡坪镇还打造出茶园、大垭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巫山米大洋芋、楚阳红蔓青菜、朝阳黄金蜜、骡坪水晶萝卜、王家洞藏酒等5大农业生态产品,不断衍生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品质,实现了村村有产业、社社有特色、户户有收入。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的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一年来,全镇新修公路7公里,硬化公路28公里,整修公路40公里,新建人行便道4.5公里;新建人畜饮水池23口,架设管道8.3万米;新建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8个、卫生室5个;引进农村电商7家。骡坪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今年我们将要实现龙河、北山、凤岭3个村的整村脱贫任务,进一步消除贫困人口,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董亚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