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东北振兴如何突破围城—专家学者问诊东北人才和成果双流失

2016-12-26 10:06:35|来源:光明日报|编辑:谷士欣

资料图

  高校科研院所“供给相对丰富”与区域企业“需求明显不旺”并存,创新人才“流出严重”与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低”并存,“有人找不到用武之地”与“有用武之地找不到人”并存。“三个并存”被视为阻碍东北振兴的三只拦路虎。如何突破这个围城?

  近日,由东北大学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成立的东北振兴研究院,召集东北地区高校及科研院所负责人,就东北如何吸引、留住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认为,东北振兴首先是经济振兴,但单从经济角度来抓振兴,这个振兴很难长久。只有尽快遏制住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双流失”,东北振兴才能持久。

  “双流失”长期并存

  “在辽宁,除了沈阳、大连这样的城市,其他地级市想留一个二本毕业生都难。”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说。大学生如此,专家学者也不例外:辽宁某大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8年间,流失了204名教授;吉林某科研院所,2014年年初至2016年年初,流失了11位高端人才。

  比“人才流失”更严重的,是东北地区大量“科研成果外流”。东北有中科院沈阳金属、大连化物、长春光学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有哈工大、吉大等一批国内知名的一流高校。然而,它们的科研成果有70%到80%没有在本地转化。

  “金属研究所是做钢铁起家的,尽管我们有许多好技术,但确实大部分没有落地在东北。”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副所长张健说,“原因很简单,就是南方各种资本结构比较活跃,决策快,投资也快。”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邹泉清也坦言,从1948年建所到现在,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很少在吉林省包括东北落地。“我们和山东一个企业在十几年前建立了一个公司,当时企业就给我们50万元的科研经费投入,而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年利税总额已经达到50亿元。”

  在东北,“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低”与“人才流失”长期并存,而且互为因果,很多人才都是随着科技成果一起南下。“吸引、留住人才表面上看是科技竞争,其实质是机制竞争,有好的机制才能留住人才。”赵继说,机制创新的关键是出台捆绑性的东北振兴人才专项政策,对现有的人才政策进行整合。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

  “我在华南理工大学当校长时,企业家等在办公室外头,希望学校的成果能够转化。到了吉大,基本看不到企业家。”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表示。

  东北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之所以不能在本地转化,首要原因是体制机制阻碍。东北地区是国企重镇,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在与科研机构合作或购买科技成果时,东北国企最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合作或成果本身的实用性和潜在价值,而是将风险防范放到第一位。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强调,东北经济要冲出重围,就要大胆鼓励试错,鼓励突破。

  企业是创新主体,但与南方企业比较起来,东北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明显不足。辽宁大学校长潘一山谈道:辽宁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5万家,真正有研发活动的不到800家。东北振兴研究院做过一个统计,近几年公布的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和有效发明专利排名中,东北地区的研究院所和高校均排在全国前列,而东北地区的企业无一入围前30名,在前100名中,也仅有4家企业入围。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政府责无旁贷。辽宁发改委副主任于非提出,要把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研究透,通过搭建平台一端连接企业,另一端连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形成一条完整的创新链。

  赵继建议:“要明确科技成果转化这一环节中的政府主体责任,并通过政策和机制的设计,把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和连接点完全打通。”

  “6年前,在推动成果转化方面,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一直脱节,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后来我们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政府每年提供5000万元运行费,并建立了项目引导资金,通过开放性平台吸引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懂金融的各类人才,解决高校科研院所在成果转化方面的薄弱环节。”哈尔滨工业大学郭斌副校长告诉记者,研究院运行3年,已经有50多个团队、200多名教师在里面进行成果孵化,现在孵化企业74家,其中两家已经上市了。

  多为人才搭平台

  “北京、上海房价那么高,为什么人们还往那儿挤?”赵继说,一是机会多,充满挑战;二是有干事的平台;三是氛围。

  “据我们调查和了解,在薪酬相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高层人才和中层人才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人事处副处长叶汉峰说,“高层人才更关注的是科研环境、受重视程度,中层人才更多地关注待遇、薪酬。”

  人才由“人”和“才”两个字组成。“人”流走了,“才”照样可以为我所用;相反,“人”虽留住了,但若没有施展“才”的平台,同样是一种人才流失。“在当前东北振兴的大背景下,在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上,要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抓手,形成一个稳定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载体。”国家发改委振兴司副司长杨荫凯说。

  “最近两年,哈工大成立了7个产业集团,目前来看,在人才的吸引、稳定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郭斌说,比如我们的机器人产业集团,成立不到1年,会聚国内外人才1200多人,其中博士70人,硕士300多人,高水平院校的本科生接近600人。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原因就在于突破了传统企业用人的方式,采取“创业+创新+产业”的联动发展方式,并采取年薪制、股权期权等激励措施,从而为人才搭建了一个立体平台。

  破解人才流失问题,重在搭平台,实在提待遇。“现在包括贵州都有了自己的重大工程科学基础设施。辽宁目前还没有,这和整个东北的战略布局很不适应。”为此,赵继提议:东北地区要打造战略性大平台,组建国家级实验室,结合辽宁的产业特点,把新材料和装备制造进行整合,在浑南新区设立试验区,实行单一法人“双重身份”,第一身份是国家实验室工作人员,第二身份是大学、科研院所老师,通过整合校友等资源,汇集一批世界级专家。东北的大学愿意接受挑战。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