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彩礼背后折射出养老焦虑

2016-01-26 08:48:57|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瑞芳

图片默认标题

  因为看不惯越来越高的彩礼,菏泽的21岁女孩在网上鸣不平,“吐槽”天价彩礼现象。

  在中国,彩礼之俗由来已久。西周《仪礼》记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的“纳征”则表示送了聘财,婚约就正式缔结了,形成了形式上的契约关系,一般不得反悔。现在俗称的“彩礼”,便是这里的“纳征”,这是中国传统的婚嫁风俗,即男方给予女方一定的聘金、聘礼,以表自己的诚意和决心。

  新中国成立之后,收受彩礼曾被认为是买卖婚姻的表现之一,法律明文废止。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彩礼重新在农村兴起,并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如今,在冀鲁豫部分农村地区,结婚费用居高不下,动辄几十万的天价花费成为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部分农民直呼“娶不起”,有的家庭甚至因婚致贫。事实上从全国来看,天价彩礼已经非常普遍。甘肃平凉,彩礼钱从5到20万不等;河南淅川,部分农村订婚起步价30万;而在菏泽郓城,彩礼钱也是水涨船高。

  与娶不起的“剩男”相比,则是富豪们娶亲的各种土豪表现:浙江义乌准新郎到浦江订婚,订婚规格按照义乌传统采取最高规格“十八担”,十八担除了酒、日用品等,还有8888888现金,这些现金的重量达到102公斤;另外还有山西柳林煤老板嫁女儿举办了阵容堪比春晚的演唱会,陪嫁6辆法拉利,花费7000万元;前几天,广东中山三乡举办了一场“土豪”婚礼,豪车云集、数百万现金、新娘脖子上挂着的金镯子都数不过来……

  有人说,“婆家认为,彩礼的高低代表着你对老婆爱的多少”;但也有人认为,相互攀比之下,彩礼成了比感情还重要的婚姻砝码,已经失去了彩礼的“初心”。彩礼的多少存在争议,是因为把结婚的彩礼作为具有共性的社会现象来讨论;而忽视了彩礼在现实婚姻情境下,是一种存在于两个家庭之间的“契约关系”,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讨论彩礼的高低才有意义。

  天价彩礼确实让人无奈,但“存在即合理”,几千年的民俗延续至今是有原因的。在中国传统风俗,之所以要给彩礼,除去表示诚意之外,还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封建社会人口是重要的生产力,因为女方家庭失去了一名劳动力,彩礼等于购买了一个劳动力,同时作为一种物质补偿给女方家庭,另外还能作为对女方父母的赡养费。作为女方家长,辛苦把女儿养大了,就要成为别人妻子、别人媳妇,理所当然要求得到一些经济补偿。

  彩礼在封建社会是对女方父母的赡养费,在现代社会也投射了养老焦虑,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谈爱情时可以花前月下,而走进婚姻不是有情和爱就能过日子的,农村地区包括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婚姻是一种合作组织和契约关系,除了生儿育女,还包括养老的模式一般是由儿子、儿媳来承担。彩礼现象很普遍,但是彩礼的承受者不是娶妻的年轻人,而是其父母;彩礼的索取者,通常也不是要嫁人的年轻人,而是其父母。

  女方要彩礼也好,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也罢,都是为了以后过上更好的生活。柏杨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一个女孩子挑选丈夫,非百万富翁不可,非把她弄到美国或弄到罗马不可,我们指摘她的爱好虚荣,还说得过去;如果她的目的只在避免冻馁而求温饱,一个男人连这最低的要求都不能做到,反而拉着嗓门吼她虚荣,便说不过去也。”

  反观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彩礼现象则几乎不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年人不指望家庭养老模式,因为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以及养老机构;年轻人成年后,无论上学读书还是结婚生子,所有的费用都自己解决不仰仗父母,所以他们的关系是“亲父子,明算账”。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一辈人有一辈人的生活方式,互不打扰,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目标。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钱不能决定这个世界的一切,但在很多的关键问题上,钱仍然是让事情变得简单、让问题不再是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彩礼问题,不是靠批判就能解决问题,也是不是靠一阵风的口号就能移风易俗,只有更好的社会保障、更健全的养老机制,才能让问题最起码变的不再是问题。(赵春晓)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