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部分高校教育资源或将外迁
原标题:北京市海淀区部分高校教育资源或将外迁 分析人士指须注意配套设施建设与适度转移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柳青):北京市海淀区区长于军日前表示,正在与部分驻海淀的中央和市属大学沟通本科外迁的计划。海淀区高校集中,教育资源全国领先,如何在疏解的同时保持这种优势?有分析人士指出,高校教育资源外迁须注意配套设施建设与适度转移。
北京市海淀区长于军日前表示,高校疏解工作的前提是要保持海淀区的科技创新生态,目前来看,可能会对一些北京市属院校和中央高校的本科学生做调配。于军表示,海淀区将将配合做好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市属高校以及中央和市属行政单位有序疏解,同时将支持驻区高校将本科教育有序疏解至周边地区。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周清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事实上,由于受到发展空间的限制,北京工商大学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进行有计划的校区外迁:“因为我们原来这个校区在三环内,面积很小,发展空间受到局限,尤其是1999年扩招以后。因为我们学校曾经在廊坊的东方大学城办过几年学,后来就在良乡建的新校区。如果不建新校区,我们学校土地面积和建筑完全受到限制,所以当时搬出去肯定是符合学校发展的战略的。”
据了解,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在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经承担了该校了大部分的教学和行政运行职能。周清杰说,良乡校区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学校在空间上这一发展“硬件”难题,但是新校区的“软件”的提升就没有这么明显了:“其实包括到现在,我们还是两地办学,办学的成本很高,新校区的文化气息,人气也没有那么(高),不是在当地住的话,下了班之后,两地办学,他要往城里赶,那么自然课下就和学生的辅导、交流的时间就会少,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质量,或者是学生培养的质量,肯定有负面影响。”
周清杰介绍说,由于教师住宿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包括他本人在内的相当一部分的教师都是乘坐班车往返于良乡校区和北京城区之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教育资源的疏解,不单单是校区的搬迁,而其中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高校与政府的协商互动都将影响这一资源调整的效果:“这些大学要搬出海淀是有些困难的,涉及到这些人的住宿、生活等等很多问题,要解决好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一个稳妥的过程,如果是政府决定要搬出去,我觉得这个决策过程也应该有一个相互协商的过程。”
据了解,在缓解首都压力,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在2015年率先向北京郊区疏解超过6000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指出,疏解非首都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资源的有序和适度疏解,将有利于保持和提升海淀区的教育和科技创新优势:“海淀区这几十年来发展,形成了以教育和科研为主要特色和优势,对北京市也好,对中国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文化集聚区。教育文化的集聚也有内规律,集聚也会产生很大的效益,但是过度的集聚也会带来空间的拥挤和其他的一些问题。现在海淀的人口密度总体来讲还是比较适度的,但是四环和五环以内的过度密集这回造成今后很多的院校发展的空间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那么进一步的发展,部分的高校能够适当的、部分的空能往外疏解和转接,但是这个疏解的空间不能过远,因为它还要和其他的高校有内在的联系,那么这是有利于整个区域的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