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春节团聚父母"不听话" 多为对子女"情感饥渴"

2016-01-27 13:43:04|来源:武汉晚报|编辑:李澈

  分析称春节团聚父母"不听话" 多为对子女"情感饥渴"

  武汉晚报记者唐智峰 制图董超

  春节即将来临,家庭团聚本应其乐融融。然而有些老人的执拗、倔强,不听劝说,甚至偏执逆反,常常使子女和父母之间出现争执,给双方添上许多焦虑和烦恼,破坏节日的祥和欢乐。

  “不听话”毁了节日气氛

  家住汉口新华路的刘先生说起去年过年时与父亲间的不快,至今还记忆犹新。

  去年春节,河南农村老家的堂兄来汉给父母拜年。晚饭时,患有心脏病的父亲非要陪堂兄喝酒。刘先生劝父亲少喝点,父亲不仅不听劝说,还怪他瞧不起农村人。弄得刘先生和堂兄尴尬不已。

  张先生打拼多年,终于在汉买了房子。去年过年时,便把老家父母亲接到城市团聚,还给父母买了新衣服。可是两位老人特别节俭,整天穿着从乡下带来的穿了十几年的旧衣服,既笨重又不合体。他多次劝父母换上新衣服,老人就是不听。

  去年春节时,家住汉口青年路的杨女士兄弟姐妹4个人,一人给父母2000元钱表达孝心,希望老人改善生活。父母却不听,拿这些钱买了生肖金币。弟弟为此还和母亲发生争吵,老人因此突发疾病,被送进了医院。

  汉口台北路的黄女士说,70多岁的母亲,去年过年前,总是会买回一些处理的不新鲜的廉价蔬菜和水果。团圆饭剩下的饭菜,吃了好几天都不让倒掉。劝多了,母亲就说:“扔掉太浪费了,你们不吃我自己吃。”结果上吐下泻了4天。

  吐槽父母“不听话”

  平时生活中,父母“不听话”的事就更多了。有人调侃:老人不听话,全家都害怕!

  杜先生的父母迷上了养生节目,整天忙着吃这偏方、吃那食材,并时不时去参加一些“养生讲座”,每次都会买回一大堆“营养保健品”,治病的药却不按医嘱吃,结果病情控制不好,劝急了就说“花自己的钱,你们管不着”。

  王女士的70多岁的老母亲患有骨质疏松、腰椎病变等多种慢性病,可一直不服老,家人不让她做太多家务,她就是不听。

  有一天子女外出后,老母亲踩着梯子取存放在柜子中的棉絮,不慎身子一歪摔倒在地受伤,结果导致股骨颈骨折,住院手术花了好几万。

  汉口宝丰路的艾女士说,今年76岁的老母亲,常常为了领取一些商家店庆等活动的区区几元的促销礼品,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都非要去排上几个小时的队,结果拿回家用处不大,自己身体有时弄得不舒服好几天。自己多次劝说,母亲也不听,不知如何是好。

  老人“不听话”子女有责任

  许多老人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为何年老了,却开始执拗起来了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学专家余毅震教授说,老人变执拗,既有父母的原因,也有子女的责任。

  许多老年人看似不愁吃不愁穿,但精神生活不如意。因此,借在子女面前执拗、倔强,甚至偏执,在情感上表达对子女不满意,背后是对子女强大的情感需求。

  很多老人是苦过来的,他们曾经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抚养孩子,所以即使现在生活很好,他们也很难改变习惯了几十年的生活方式。

  有些老人照看孙辈时,还是自己当年抚养子女的那一套,总认为“我就是这么把你带大的,怎么就不可以这样带孙子”。老人忘记了,这已经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别人的子女,另外现在的生活环境,早已不是当时贫乏年代的背景。

  有些老人眼里,子女永远是孩子,长期以来在子女面前的威严感,仍然不能丢。“我是你父母,你还得听我的”,这让已为人父母的子女,感到别扭。

  老人执拗,也有子女的责任。有些人常常把父母“物化”,一味地打着“我这都是为你好”的旗号要老人听话,其实是一种粗暴的干预,最后只会让老人情绪更加坚定。

  父母转观念子女多理解

  老人怎样优雅地变老,年轻人怎样和老人和谐相处,成为一门学问。余毅震从父母和为人子女两方面给出了如下建议:

  对老人而言,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时代和环境,遇事多听子女的建议。

  对于节俭、家长权威等要有新认识,以前正确的一些观念未必永远正确,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的适度消费要提倡,要学会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益处。对于养生保健要科学对待,不迷信,不盲从。

  对年轻人而言,建议对老人多些理解和包容,平时多和老人交流,多让老人接触外面世界的新鲜信息,开阔老年人视野。

  子女要多让老人讲讲他们过去的故事,听听老人们为什么喜欢这样做,遇事多和老人商量,老人感觉自己被理解了,才能够听得进去他人的意见。

  做什么决定事先征求老人意见,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老人观点不符合当下情况,请和老人讲明利害关系,通常老人三思后会做出适合的决定的。

  余毅震提醒,当父母出现严重的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反常,甚至是人格的巨大变化,诸如焦虑、抑郁等,应及时进行医学检查和治疗。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