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性侵”刺痛的不只是德国
新年伊始,跨年夜发生在德国科隆火车站附近的“千人性侵”事件(有一名女性被强奸)经媒体曝光后震惊了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德国总理默克尔对事件表示“愤怒”,并强调“无论违法者背景如何”,都将追查到底。德国警方随即加大了安保力度。在表达强硬立场以安抚民意的同时,德国政府也呼吁民众不要将事件与当前的难民问题相联系,不能在少数违法分子和广大穆斯林移民之间画等号。
尽管德国官方的回应比较迅速也力求平衡,但事件无疑将对在德国社会积蓄已久的反移民、反难民情绪起到强力的刺激作用,对政府移民和难民“开放”政策的不满将公开化并扩大化,德国政府面临着民意分歧和社会撕裂的政治风险。由于德国“宽松”难民政策在欧洲的“标杆”意义,事件的发生及其政治后果还将在整个欧洲造成强烈影响。
首先,尽管事件真相仍在调查之中,的确不能草率定性,但目击者和当地警方对于违法者外貌“像是来自阿拉伯国家或北非地区”的“言之凿凿”,至少已经从舆论和观感上将事件与难民和移民问题挂上了钩。即便最终可以排除最让德国政府难堪的“移民(难民)的有组织犯罪”这一结论,但目击者和媒体的第一反应就将违法犯罪与外来人群相联系,已经反映出德国本土民意对于移民群体普遍的不信任感和由此而来的不安全感。
事件的发生对默克尔的难民接收政策多少会带来影响。自从作出对难民“开放”的姿态后,默克尔就在其党内和执政联盟内承受着巨大的反对压力,不过即便德国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将面临更大压力,但对难民政策做出迅速、转折性的调整可能性不大。作为一位老练的政治家,默克尔的小步后撤并随时谋求平衡才能确保其政治地位的稳固。
其次,德国民众对国内大量难民存在的不安情绪将会持续上升。默克尔的“开放”政策在德国社会是有一定民意基础的,那就是源于其二战历史的某种心理负疚和偿债心理:排外就是纳粹主义的核心内容。但这种民意基础经不起严酷现实的冲击。毕竟对于德国普通百姓来说,来自不同宗教和文化的难民就在自己身边,缺乏交流还得长期共处。类似事件产生的不安情绪会日渐积累并逐渐上升。而德国本就存在“新纳粹”这样一些极端民粹势力,“反伊斯兰化运动”的势头也很猛烈。自德国开始大规模接受难民以来,针对难民安置点的袭击事件就从未停息过。
最后,事件导致的德国民意变化还会扩散并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民众。此前作为难民理想目的地的北欧国家瑞典、丹麦和挪威已开始采取不同程度的边境管控和遣返措施,默克尔此前试图联合这些国家维持边境开放的努力已经遭受挫折。德国民意的变化以及政府随后可能采取的政策调整,都将对这些国家的民意和政策产生影响。
面临民意和社会撕裂的巨大政治风险,德国和欧洲在难民问题上已经退无可退。在现实面前,如果欧洲还能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的话,或许更严格的难民政策是最为现实的选择,尽管这曾经是德国最不愿意做出的选择。(崔洪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