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铁路局"西大门"的默默守护者-小蒜沟铁路通信工
小蒜沟通信工人们进入隧道深部,爬上梯子对光缆进行认真检修 刘鑫 摄
小蒜沟通信工人搬着沉甸甸的工具进行通信保障维修 刘鑫 摄
【新春走基层·春运】北京铁路局“西大门”的默默守护者——小蒜沟铁路通信工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刘鑫):2016年1月28日,网络媒体记者一行从北京出发乘车3个多小时来到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又从当地辗转了1个多小时颠簸崎岖的山路,才终于到达了采访的目的地——北京通信段小蒜沟通信工区。位于大山深处的小蒜沟通信工区,交通十分不便且环境恶劣,每次工区职工上班都要平均花上3至4个小时。
小蒜沟铁路通信工区成立于2011年6月,区内职工7人,其中党员2人,从年龄段分50以上的1人,40-50的2人,30-40的3人,30以下的1人,平均年龄近40岁。工区管辖三个车站,负责管理长途光缆和电缆各长达59公里,无线光直放中继器14处,车站设备2处、无线铁塔5个,漏缆20公里,区间通话柱86个。
这个坐落在深山中不起眼的通信工区,被称为北京铁路局的“西大门”,位于呼和浩特铁路局和北京铁路局交界处的张集线(张家口至集宁)旁,关系到两个铁路局通讯信号的良好衔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张集线作为北京铁路局蒙媒的主要通道,为货车和客车提速区段(时速达160公里),有运量大、比较繁忙的特点,而小蒜沟通信工区就负责这一关键路段的通信保障维护工作。
铁路运输安全保障的“千里眼、顺风耳”
在正式采访前的路上,北京铁路局北京通信段党委书记韩少秋就向记者介绍到:“从事铁路通信保障工作,都得是能吃苦、甘愿默默无闻奉献的人。保障铁路通信畅通,是涉及到铁路运输安全的大事,不仅要求对信息时代的科技系统应知应会,还需要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从事人员要有‘千里眼、顺风耳’的高度敏感和尽心尽责的精神,这样才能保障好机车运行安全和通信设备良好。”
韩书记表示,通信保障工作贯穿在机车安全运行的每时每刻,围绕保障机车正常高速运转,可以简单理解为包括机车对机车联络、机车对车站调度的联络、机车对公安等其他部门的联络等。中国铁路的根本宗旨就是“人民铁路为人民”,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铁路部门提出了工作的三大目标,即“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而通信保障维护工作恰恰就是保障旅客“安全”这一最基本的需求。
环境恶劣、艰苦奉献
来到小蒜沟通信工区,虽然工区朴素简陋,但位于大山深处工作的他们来说,无疑也可以称其为一个“温馨的家”。工区楼道里干净整洁,宿舍、厨房、卫生间、浴室等基本生活保障设施,应有尽有。
工区的工作人员为记者一行介绍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他们每周、每月、每季度都有不同的工作计划,主要包括日常按时巡视隧道内部光缆线路,检查通信机房设备和车站通信设备,检查车台、站台及区间的无线铁塔、漏缆、中继器设备、应急通信故障处理以及配合呼和浩特铁路局做电路测试、处理故障等业务。
记者了解到,小蒜沟工区所辖区域内,作业环境十分艰苦,区域内高架桥就多达38座(最长距离为3.4公里),山洞隧道为12个(最长距离为9.6公里),尤其是冬天气温经常零下30度左右,遇到下雪作业环境更加恶劣,且山路危险,交通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工长周鹏和老前辈姜立新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亲身经历,称就在不久前,张家口刚刚遇上了一次较强的降雪寒潮天气。小蒜沟通信工区的工作人员为提前排除安全隐患,保障机车安全运行,顶着4、5级的大风,每个人分别背着30、40斤重的工具或水和干粮,手拉手踏着雪进入山里进行检查。在一个黑暗阴冷的隧道里走着,时不时地会有高速过往的货车,十分危险。有一次一辆满载煤矿的火车在隧道里飞驰而过,大风混着煤渣“啪啪”地抽着脸,再一从里面出来,整个脸都变成黑色的了。
实地考察、体会艰辛
当天下午,记者一行跟着通信工来到了他们经常作业的旧堡隧道进行了实地体验。在大伙儿的协助下,只见一位师傅背着约重二三十斤的梯子沿着陡梯进入了隧道,十分熟练地准备开始他们的日程工作。记者一行深深感到,越往隧道深处走,风越大、体感温度也越低,空气里弥漫的煤粉味道也越浓重。在当时零下30度左右的环境中,一位工人小心翼翼地爬上3米多高的梯子,露出双手亲自检修光缆。由于该隧道过往机车十分频繁,每隔5分钟左右就有一辆火车经过,只见工人们沿着梯子上上下下,不一会儿额头上就出现了汗珠。
随行的师傅说,这些日常性工作对他们都已是家常便饭,他们每个月都至少要在这个隧道里走上两个来回。夏天他们要带上防尘面罩巡查,因为外形类似“猪鼻子”,所以他们戏称“猪鼻头子”,带上那个东西闷热无比,摘下来时经常汗流满面。冬天,则要带着口罩,进入隧道走一个来回,经常被寒风里的煤渣吹得满脸黑。
温馨的“家”: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时间飞逝、一转眼天色昏暗下来,记者和通信工们回到工区后,工人们仍然不顾休息,忙前忙后的准备晚饭。老前辈姜立新称,工区里没有专门做饭的,深山里也买不到什么饭菜,往往就只能回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工区里年龄最大的老前辈叫付建荣,1959年生人,据说他还是个做饭的好手,他为记者一行做了他拿手的茄子汆打卤面和地地道道的羊肉酸菜莜面。辛苦了一天,大家都疲惫不堪,记者一行和其他工人们在吃到这个日常再普通不过的、简简单单晚饭的时候,却感到格外香。
工区里唯一的大学生又是年龄最小的汪涛对记者称:“虽然在外面风霜雪月地干活十分辛苦,但每次回到工区,吃上师傅们做好的饭,就感觉心里特别暖和,我们相互团结、其乐融融。”记者突然感觉到,小蒜沟通信工区仿佛就像一个充满温暖的大家庭,外面虽然艰难险阻,但工区永远是一个温馨的“家”。
工区虽小,感人事迹很多
工区虽然只有7名职工,但是感人事迹却很多。平凡的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2016年春运的顺利默默无闻地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工长周鹏和他的父亲周学强是这里有名的父子工长,子承父业,年轻的周鹏也成为了铁路通信段的一名光荣成员,周鹏的母亲身患乳腺癌,孩子很小不到一岁,有一次为了不耽误工作让自己父亲去医院照顾身患高烧的孩子。
工区的老前辈、老党员付建荣在接受心脏支架手术后,为保证工作不耽误而放弃了休息时间,从张家口县城打车来到工区参加万全西站的施工盯守。
工区的年轻人杨欢,平时话不多,每次出去检修都是扛着30斤左右的折叠梯子,无论寒冬酷暑都能够走上好几十里的路,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杨欢的父母都身体欠佳,活动不便,他妻子也在外地工作,时常不能照顾家人。
还有工区唯一的大学生汪涛,91年生的他放弃了城市里工作的轻松环境,甘愿来到基层学习锻炼。在和记者的交流中,记者得知他的大学专业和现在的工作并不是对口,汪涛说:“刚来时,为了能够尽早独立上岗,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并积极参与实际操练。足足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严格培训,之后又在1年后通过了师徒考试,才终于上岗。虽然很辛苦,但想到师傅也很认真教,所以总是怀着感恩的心态去做好每件事,为基层做出自己的贡献也非常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