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式外交”让“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
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习近平在演讲中表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着力点之一就是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互利合作格局,承担国际责任义务,扩大同各国利益汇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早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首次提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上合组织峰会、亚信峰会、中阿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回顾习近平的世界足迹,可以说“命运共同体”已成“习式外交”的象征符号。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讲话中,习近平更是为世界各国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五位一体”的“路线图”。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国际上的事情大家应该商量着办,大国小国强国弱国都应有发言权。就以习主席2016年中东之行为例,诸如“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发展”、“与伊朗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等,也都已明确说明中国在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在努力编织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网络。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武力不是解决问题之道,零和思维无法带来持久安全。主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也就是在信息安全各个层面进行深度沟通,探索互联网的共享共治。盘点习近平外交足迹,是在以“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国际格局新秩序,进而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水乳交融。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2013年10月,习近平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就曾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重大倡议。再加上正式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等,尽皆显示出中国是在不断向周边国家输出发展红利,是在开放创新中与周边国家互利共赢、包容互惠。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近年来,中国努力促使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拉美时就曾倡议于2016年举办“中拉文化交流年”。“中拉文化交流年”将于2016年全年在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举办,涉及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古巴、智利、哥斯达黎加等近30个拉美国家。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习近平主席就曾亲赴法国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中国和美国也相继签订了一系列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富有成效的文件,中国还宣布建立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建设“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载体,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其带来的既有经济上的辐射也有政治上的互信。事实上,“一带一路”所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就已经展现了中国兼容并包的态度、平等互利的立场,展示出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的历史眼光和大局思维。
“独行快,众行远”。“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已经开启了带有中国特色的习式外交新篇章。从“东亚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习式外交”理念不仅让中国在世界广交朋友、广结伙伴,也已促使更多国家和地区在互利共赢中找到利益支点,进而以共同发展让更多人民共享世界美好未来。(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