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书会—— 一台跨越700年的民间春晚(组图)

2016-02-21 08:06:44|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编辑:靳松

图片默认标题

在被狂风吹烂的舞台上 演员安坐如山 王竹摄

  原标题:马街书会—— 一台跨越700年的民间春晚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王竹):农历正月十二、十三,年味儿渐退,然而,河南宝丰县这个古老的小镇却喧闹了起来。千台戏,看不厌;万卷书,听不完。一场古老的民间春晚正在上演,这就是马街书会,永远的马街,不散的书会。

  数百名民间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宝丰县马街村的麦田里,以天作幕,以地为台,吹拉弹唱,以书会友,这里素有一日能听千台戏,三天看破万卷书的美誉。

  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等。

  700多年的历史长河,把许多散淡的记忆都冲刷得荡然无存,可是马街书会犹如一部神话,战乱不停,灾年不衰,自元代以来从无间断,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也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评书大师刘兰芳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一语道破了马街书会历经700年而不衰的秘密:“第一个,在全国只有这一个传承的地方,700年历史传承说书,这是第一家;第二个,难得这里的百姓,这里的听众叫“无君子不养艺人”,在过去祭神、开窑、娘生日、孩儿满月,说书艺人来到这儿,不管是湖北的、辽宁的、山东的、河南的,到谁家主人都拆洗被褥、勒(宰)只羊,请说书人说书,就是这地方有说书听众,700年来延续到今天不容易;最后一个应该说领导支持,开始是民间的,后来是经过组织的,为什么呢?因为后来文艺舞台姹紫嫣红,电影、电视剧,包括手机网络,要什么有什么,还能坚持这个质朴的民间艺术,当地政府支持,了不起。三十多年来,只要有空我就过来。”

  本届书会上,有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名说唱艺人,每个艺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表演,以求成为当年的书状元,也就是当年书会上书价最高的艺人。

  去年的“书状元”李冬梅11岁学艺,今年已经60岁了,依然活跃在河南坠子的舞台上,谈起马街书会的吸引力,她最看重的是这里是切磋技艺的平台:“最吸引我的就是马街书会古老的文化。就是来这以后,艺人们都到一块,大家互相切磋艺术。在白天演出以后,晚上艺人都住到一块儿,互相吸取优点。我不愿意住宾馆,为啥?我住免费接待的村民家的接待站里,能和民间艺人们直接接触。一是这,再一个咱们这的观众多,来这以后全国的观众都来这‘写书’,‘写书’就是定书去他们那儿唱。只要是能唱动,以后我每年都来!”

  艺人们从全国四面八方赶来,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就是展示自己的艺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他们的东西。

  来自宝丰县当地石桥镇的赵建国先生赶了10多年的马街书会了,他带来了一段精心准备的河南坠子《杨宗英下山》,他来赶会的目的特别纯粹:“我本身是农民,业余爱好就这。(我的书)写出去写不出去都行,我们爱好这,呵呵。就是春节时候,我们在我们家乡,就是免费给观众唱唱,让大家听听,怪高兴。”

  艺人们卖力,赶书会的百姓自然也听得过瘾,马街的街里街外、坡上坡下、庙前庙后,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专程带着老伴从400里外慕名来赶会的乔老爷子说:“我从方城县赶过来的,离这有个400里地,听说这传统的马街书会很有名气,我这不也是慕想多年来赶这个会的。哎好得很!我今天不走,明天还来看。有机会还要给同事、相好回去宣传宣传,下一年还来。”

  宝丰县城的秦先生和老伴几乎年年来赶书会,今年把两个小孙女也扛在肩上带来了:“最喜欢的就是听说书,这是我孙女,这是大孙女,这是小孙女,带她们过来一起转转。秦先生老伴:这是咱的国粹么,让她们感受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的教育。记者对两个孙女:喜欢马街书会吗?孙女:喜欢!喜欢呀?嗯!”

  群众的这种热爱不单表现在爱看,就像刘兰芳先生说的,“无君子不养艺人”在当地蔚然成风,马街及周边的村民对艺人都是自觉得高接远送,艺人到家,犹如亲友,管吃管住,分文不取;艺人们也像到自己家一样,摆摊就唱,不收书钱,这已成了马街独特的民俗现象。马街村的老百姓说:春节过不过是小事,书会得排排场场。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人的尊重,使艺人们对马街书会充满了感情。

  这其中远近闻名的代表就是马街说书研究会会长张满堂,他从小赶书会赶到现在,是免费接待艺人最多的人,艺人们管他叫“民间说书艺术阵地的守望者”,他说:“04年我看书会上艺人太少,我出去寻访这些艺人,寻访了一年,认识了很多艺人,我到他们谁家我都告诉他你们去上马街赶会,到我家吃饭,住到我家,这时候人越来越多了。05年我这住了30、40个人,第二年我看家里住不下了就投资几万块钱,在地头盖了12间简易房,盖完以后我那儿一年一般都能接待个100多人。主要是时间长了以后,这些客人他必须要住到我这儿,老朋友了,他们说我就算坐着也要跟你坐在一家里嘞,呵呵。是这,我主要是出于对书会的感情,对说书艺人的感情。我是感觉这个书会要是传承不下去,以后要是变成一个物资交流会啦,或者变成一般庙会啦,琢磨着这心里老是不得劲,哎呀,咋说哩,我是感觉这个东西祖辈子留着了,几百年都过来了,要传承不下去,这事儿就对不起祖宗。传承下去都是功臣,多好哇。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书会能够传承发展下去,再一个是咱们的曲艺文化能够传承发展让更多的人喜欢。”

  在今年的马街书会上,张满堂希望中国曲艺有更多人喜欢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在曲艺展演上,来自德国的柏仁睿冒着怒号的寒风演唱的快板《北京人》引起了台下观众的啧啧称赞,也说明中国的曲艺正在让世界更多的人喜欢:老外的快板声音方歇,就像“斗戏”(当地一种唱“对台戏”的习俗)似的,一个稚嫩的声音和着快板引发了更高一轮的喝彩。

  这就是评书大师刘兰芳在马街书会上说的:“传承这事儿不用着急,顺其自然,自有后来人。”

  这正是,以地为台,道尽古今中外千年事。把天作幕,唱完天南地北大奇观。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