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新春走基层 抒写最动人的收获
元宵佳节已经到来,光明网2016年“新春走基层”活动暂告一段落。这个春节,光明网70多名记者奔赴祖国各地,与百姓同喜齐乐,品尝改革成果、分享发展获得感,抒写最亮丽的风景、最动人的收获。在猴年首个月圆之日,请读者分享几位记者编辑走基层的故事和感悟。
透过驮煤河的早晨看脱贫新生活
光明网记者 吕慎
今年春节前夕,光明网记者部主任周立文专程来到贵州,和我一起深入基层。我们先后走访了安顺和毕节的三个县,釆访的重点、关注的焦点是扶贫和脱贫。因为扶贫攻坚是贵州的中心工作,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能否如期脱贫关系到全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①光明日报编委张碧涌(左一)和记者董城(左二)探访北菜园合作社。骆迈京摄
②记者颜维琦(右)采访漠河北红村村民李海学。仲文摄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选准切入点非常重要。在去年底贵州扶贫工作会议上,刚上任的省长孙志刚脱稿讲了半小时易地扶贫搬迁的问题,可见这项工作是非常复杂和重要的。而时至年关,刚搬迁出来的贫困群众过得如何?他们有什么困难?扶贫移民工作还有哪些问题?这是了解整个基层扶贫工作的切入点。因此,我们选择了黔西县的一个移民安置点作为采访对象。
走基层最忌浮光掠影,光看一两个点,问上几个人,很难了解真问题,也难以把稿子写好。我们先深入到毕节的大方、黔西两县的偏远乡村,倾听贫困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想法,了解基层干部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情况。经过四天的调研,我们对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基层的一些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五天一大早,我们来到了黔西驮煤河移民安置小区。那天空气清新,清澈的河水配上河湾里一排排现代化的移民新区,让我们一下子想到了《驮煤河的早晨》这个题目,不仅是因为早晨来采访,更是感到这个小区人们的新生活好比新的一天开始,也寓意着贵州扶贫工作为更多群众的人生开启了新的一天。
③记者郑晋鸣(右)探访桂五敬老院的五保老人范广忠。周海军摄
④记者王瑟(左一)在新疆伊宁县“我要上春晚”演出后台采访。唐碧君摄
在小区,我们走访了5户移民,梳理了不同的类型:问了主人问孩子,问了老人问亲戚;既问过去,也问现在;既了解他们的幸福,也了解他们的困难。力求听真话,知实情。经过这一番从表及里、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小见大的采访和调研,稿子早已清晰呈现在我们脑海里,一篇真实讲述扶贫移民故事的《驮煤河的早晨》大年初三在光明网与读者见面了。
在武陵山区体味脱贫的获得感
光明网记者 谢文
新春走基层,我最惦念的是家乡那些贫困百姓脱贫了没有。
我的家乡娄底地处湘中,脱贫任务繁重。党和国家的精准脱贫政策落地情况怎么样,给贫困乡亲带来了哪些变化?我非常想实地考察和体味一下。
大年初五,我坐车前往涟源市古塘乡。在蜿蜒曲折盘山公路上行走,感觉车子一直在吃力地爬坡。走了近一个半小时的山路,终于到了古塘乡。
我们沿着狭窄的村村通公路驱车来到破石村吴海森家。吴海森今年70岁了,但精神矍铄。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在驾校教开车,另一个儿子是智障。此前,吴海森带着智障儿子生活,每年以年迈之躯到处打零工,赚一两千块钱养家糊口,生活十分困难。那段日子,让吴海森充满了挫败感,走出去腰杆都是弯的,觉得生活没什么过头。
在国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政策引导下,2015年,涟源出台小额扶贫信贷政策。这种小额信贷不用担保、不用抵押,全部利息由政府财政补贴。这帮吴海森解决了大问题。他贷了一万块钱,加上借亲友的部分钱,买了6头小猪两头小牛。
⑤记者李苑(右)采访北京图书大厦张峥。张树新摄
⑥记者赵斌艺(左)在四川尧坝古镇采访。赵建华摄
在家门口有了事做,吴海森一家不仅生活改善了,精神状态也大不一般了。古塘乡的生态熟食猪品质远近闻名,连在北京发展的湖南企业家都托人前来预订。去年吴海森卖了四头猪,净赚了7000元,此外还有乡里的3000元喂养补贴。在70岁的时候,吴海森觉得自己“打了一个翻身仗”。以前农闲时他到处寻牌打,现在,吴海森说:“哪有空去打牌!每天‘伺候’猪牛就忙不赢。”以前过年,吴海森一家只买一腿猪肉,今年过年,吴海森杀了一口整猪,还按照古塘的风俗做成风干肉,挂满了屋里的房梁。
什么是获得感?一个70岁的老人,在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下,带领家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口袋鼓了起来,能杀一口整猪过热闹年,走在村里觉得脚步都是轻快的,这是最真实的获得感。对我来说,这也是一堂生动的新闻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