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乱的教训和承受力的启示
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贾特人的种姓抗议活动演变成暴力冲突,已至少导致19人死亡,另有约200人受伤。当地贾特人要求政府提高给他们的保留工作机会配额,贾特人属于印度第二的较高种姓,政府对高等教育及官方工作机会的保留配额主要针对低种姓,贾特人大体属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种姓。
贾特人与试图恢复秩序的警察发生冲突而造成死伤,由于他们一度破坏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供水设施,并落闸切断一条运河,导致事态影响的进一步扩散,新德里一段时间里被迫实行用水配给制。政府后动用武力夺回运河控制权。
印度的种姓矛盾通常不像这一极端冲突所展现的那样严重,种姓制度存在数千年,对印度文化打下深刻烙印,但印度宪法早已将之废除,不同种姓并非印度现实阶级分层的主要基础。印度从总统到各邦高官中不时出现低种姓,印度社会机制上并不排斥低种姓经济或政治上的进取。
然而不同种姓起跑线及后天竞争环境的实际差异依然存在,在印度属于不同种姓比在普通国家里人们不同出身的意义要高得多。很难量化这与印度贫富差距格局的关系度,但从外部看,人们很容易认为种姓问题是印度贫富悬殊的原因之一。
尽管很多人相信传统种姓制度提高了印度底层社会对不公平的忍耐能力甚至“麻木感”,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同时认为,贫富悬殊到头来会成为印度消化不了的肿瘤。印度发展较快,钳制不公平扩大的社会机制相当弱,而在任何社会,追求公平的愿望都会在一定条件下觉醒。
中国经济比印度快走了一段距离,我们如今面临了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强大压力。印度的贫富差距被公认比中国严重得多,以为宗教就可以让这个问题在不加以人为解决的情况下永不发作,很可能不靠谱。
印度比中国在不同群体之间做资源调配更多一些难度,比如不照顾低种姓,会有违社会正义和公平。而照顾了他们,高种姓会为维护自身利益毫不犹豫地开展抵制。印式民主制度让每个群体都致力于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大家对公平的认识常常被南辕北辙的视角所塑造。
这次种姓冲突是印度社会不公平有本国特色的爆发,不难预测,这个问题不同形式的破坏性释放今后还会反复出现,它变得越来越有破坏性应为高概率事件。
然而这不一定意味着印度现代化将在贫富差距上绊个大跟头,在惊讶印度动不动就出流血骚乱的同时,那个社会“不怕乱”“很扛乱”的劲头更让不少中国观察者叹为观止。想想看,如果在中国某个省份出“集体暴动”这种事,而且“暴动者”给首都断水、断火车,将会多么惊天动地。在印度它也是“大事”,但它属于经常发生、社会已经见怪不怪的那种“大事”。
印度让我们看到治理软弱、国家三天两头出事的负面教材,同时仔细观察,它又让我们领略到社会非同一般承受力的玄妙。印度“相当乱”,但乱中又浮现出某种大的稳定,以及某种长期确定性,它是一个不能简单嘲笑或者叫好的“我就这样”的国家。
中印相互为邻,两国国情有着基础性的相似,互为最有价值的发展参考模本。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形势把印度甩在了后面,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远远超过它。但印度社会的承受力足以为我们提供某种启示,中国的承受力建设有必要与解决问题的 能力建设同步进行。那样的话,中国的强大将更加全面、扎实。